随着国内疫情基本得到控制,生产活动秩序逐步恢复常态,7月中国经济继续修复。国家统计局14日公布的数据显示,7月份,投资、消费均有所改善,其中,投资增速还超出市场预期。
数据显示,1-7月,全国固定资产投资同比下降1.6%,跌幅比1-6月收窄1.5个百分点。7月,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下降1.1%,降幅较6月收窄0.7个百分点,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4.8%,增速持平于6月。
数据发布前,界面新闻采集的7家机构预测中值显示,今年前7个月,固定资产投资同比下滑1.8%。7月,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增长1.2%,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5.0%。
“下半年中国经济将持续复苏,延续上半年基建投资引领、房地产相随、经济结构优化、投资拉动经济复苏的大格局。”财信研究院副院长伍超明对界面新闻表示。他预计,三季度中国GDP增速在5.5%左右,全年增速在2.5%左右。
伍超明指出,经济持续复苏源于四个积极因素。一是前期货币政策效力将集中显现,比如上半年新增社会融资超20万亿元,同比多增逾6万亿元,巨量资金和大量基建项目将拉动投资较快增长;二是下半年财政发力空间充足;三是扩大国内消费和投资需求成为战略基点,下半年是政策落地见效期;四是海外经济复苏有望延续,今年出口增速可能好于市场预期。
交通银行金融研究中心高级研究员刘学智也对界面新闻表示,下半年经济增速将明显加快。
“疫情好转以来需求逐渐改善,经济增长正在恢复,全年经济增长前低后高态势已经明确。”他说,基准情景下,三季度中国经济增长或恢复到6%左右,全年经济增速大概在2.5%左右。
基建项目引领投资增长
投资方面,基建投资、房地产投资、制造业投资均有所改善,基建投资增幅尤为明显。
1-7月,基础设施投资同比下降1.0%,降幅比前6个月收窄1.7个百分点;全国房地产开发投资同比增长3.4%,增速比1-6月提升1.5个百分点;制造业投资同比下降10.2%,降幅比1-6月收窄1.5个百分点。
财信研究院副院长伍超明在接受界面新闻采访时表示,未来基建投资增速将迎来快速反弹,以上提到的多重因素将推动全年基建增速实现两位数的高增长。
他特别提到,为对冲疫情冲击,2020年积极的财政政策发力空间明显增加,如果将一般公共预算和政府性基金预算合并,今年包括一般公共财政赤字、专项债、特别国债和调转结余资金(剔除政府性基金调入一般公共财政部分)的广义财政赤字规模合计达11.2万亿元,较2019年提高5.68万亿元。而1-6月份,广义财政赤字为3.4万亿元,仅占全年额度的三成左右,这意味着下半年广义财政赤字可高达7.8万亿元。
对于房地产投资,交通银行金融研究中心高级研究员刘学智对界面新闻表示,下半年房地产投资将继续回升,不过由于“房住不炒”的总基调未变,这将在很大程度上制约房地产开发投资的回升速度,预计全年增长在5%左右。
易居研究院智库中心研究总监严跃进则认为,房地产开发投资增速全年突破5%的可能性很大,乐观预计的话会在5%-10%区间。
“房地产投资增速在6月就已转正,从目前来看,各地供地力度在加大,开发投资肯定会继续复苏。”他对界面新闻说。
相较于前两大投资,分析师对制造业投资仍持谨慎看法。
刘学智预计,虽然制造业投资在下半年会小幅改善,但全年可能仍是负增长。“未来制造业内部可能出现分化,传统制造业投资前景不佳,企业经营压力加大、利润收窄,高技术制造业和装备制造业投资增长势头较好。”他说。
商品零售同比增速年内首次由负转正
消费方面,在消费券、购物节等一系列红利带动下,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降幅继续收窄,其中,商品零售同比增速年内首次由负转正。
统计局数据显示,按消费类型分,7月,餐饮收入3282亿元,同比下降11%;商品零售28920亿元,同比增长0.2%。
按商品类型分,汽车,通讯器材,饮料涨幅居前,同比分别上涨12.3%、11.3%和10.7%;石油及制品、服装鞋帽和针纺织品类、家用电器和音像器材类跌幅居前,同比分别下滑13.9%、2.5%和2.2%。
伍超明表示,未来消费的提振仍有支撑,一方面,国内疫情稳定,各地消费活动重启进程明显加快,旅游、文娱活动等按下快进键,消费活跃程度提高,另一方面,随着经济修复加快,消费支出也将增加。他预计,年内消费增速将继续提高,但全年转正概率不大。今年1-7月,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下降9.9%。
刘学智也认为,消费不会有大幅反弹,整体表现将不温不火。主要原因是疫情对就业带来冲击,人们收入预期下降将影响消费增长。此外,疫情对户外消费带来严重冲击,消费分化状态或仍将延续。
商务部部长钟山日前接受新华社采访时明确表示,接下来要在创新流通、促进消费上下功夫,增强消费对经济发展的基础性作用。他同时列出了接下来提振消费的“三板斧”,包括提升城市消费、扩大农村消费、发展服务消费。
转自:界面新闻
【版权及免责声明】凡本网所属版权作品,转载时须获得授权并注明来源“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违者本网将保留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的权力。凡转载文章及企业宣传资讯,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立场。版权事宜请联系:010-65363056。
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