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大一线城市都市圈竞争白热化:上海稳居第一 广深“双子星”抱团发展


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   时间:2020-06-18





  四大一线都市圈已成为中国都市圈的领头羊,也是中国经济发展的活跃增长极。在人口、经济等多项指标上,上海都市圈都呈现明显的领跑者姿态。北京都市圈的具体范围尚无明确的官方定义,且都市圈内联动效应偏弱。广州、深圳两大都市圈距离相近,互相独立又联系紧密。


  中国现代化都市圈时代已经到来。


  四大一线都市圈已成为中国都市圈的领头羊,也是中国经济发展的活跃增长极。21世纪经济研究院联合华夏幸福研究院发布的《2020年中国都市圈扩张潜力报告》显示,北上广深领衔四大成熟型都市圈,引领着全国30大最有潜力都市圈。据21世纪经济研究院测算,2019全年,四大一线城市都市圈贡献了约23%的国内生产总值。


  2020年伊始,各地“都市圈”规划文件明显提速,四大一线城市都市圈竞争也逐渐白热化。


  年初,上海公布了贯彻《长江三角洲区域一体化发展规划纲要》的实施方案,中国最大都市圈规划正式出炉。


  3月,国家发改委发布《北京市通州区与河北省三河、大厂、香河三县市协同发展规划》,提出以北京城市副中心建设为统领,打造京津冀区域协同发展示范区。


  5月8日,广东省正式发布《广东省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的若干措施》,划清了广州、深圳两大都市圈的范围。


  至此,除了北京都市圈范围尚未有官方定义外,上海、深圳、广州都市圈的范围均已明确。


  北上广深四大都市圈中,哪个都市圈最可能率先组建“最强队伍”,剑指世界级都市圈?都市圈又将对其所在的区域板块产生怎样的影响?21世纪经济研究院从人口、经济、交通、产业等维度梳理分析了四大一线城市都市圈的发展现状及前景。


  上海大都市圈一骑绝尘


  根据上海此前发布的《长江三角洲区域一体化发展规划纲要》的实施方案,从省级区域划分来看,上海都市圈共包括上海市、江苏省的4个市(苏州、无锡、常州、南通)和浙江省的4个市(嘉兴、宁波、舟山、湖州市),即“1+8”的区域范围,陆域面积约5.4万平方公里。


  21世纪经济研究院梳理发现,在人口、经济等多项指标上,上海都市圈都呈现明显的领跑者姿态。


  2019年,上海都市圈常住人口约7125万,而北京、广州、深圳都市圈的常住人口分别约为2600万、3711万和3290万。上海都市圈GDP高达10.8万亿元,而北京、广州、深圳的生产总值规模分别为3.8万亿元、4.1万亿元和4.3万亿元,上海都市圈的经济总量已接近其余三大都市圈的总和。


  为何上海大都市圈综合实力如此强劲?首先,“1”即核心城市上海自身实力雄厚,2019年的经济总量和常住人口规模均排名全国第一。“1”之外的“8”市同样不可小觑,上海都市圈内已有4城进入“万亿GDP城市俱乐部”(上海、苏州、宁波、无锡)。相较之下,广州都市圈内有2城(广州、佛山),深圳和北京都市圈内仅有1城。


  上海都市圈还是目前唯一一个同时坐拥两大“千万人口城市”(上海、苏州)的都市圈。值得一提的是,宁波2019年末常住人口为854万人,是四大都市圈中最接近千万级人口的地级市。


  产业方面,上海都市圈亦互补性显著,产业链上中下游逐渐完备。2019年上海三产占比高达72.7%,金融、贸易等现代服务业高度发达,在都市圈内承担起科技、人才和总部经济高地的关键角色。苏州、无锡、常州等城市则具备发达的制造业基础,可承接上海的产业配套功能。南通、嘉兴、湖州等城市都曾提出全面接轨上海,力求从产业转移输入方转向协作方。在上海布局研发、设计、营销等环节,在周边城市布局制造生产环节的产业梯度分工格局已基本形成。


  目前,北京都市圈的具体范围尚无明确的官方定义。若按1小时通勤圈的标准,北京都市圈包含北京大部分区域以及北京以东、以南方向的廊坊北三县、固安、廊坊市区、涿州、武清等地,总面积约2.2万平方公里,常住人口在2600万以上。


  与其他三大都市圈相比,北京都市圈内城市之间的联动效应偏弱。据测算,北京在都市圈内的GDP、常住人口占比均逾八成,在一定程度上体现出北京都市圈的发展水平较为悬殊。北京市行政区划面积为1.64万平方公里,远大于广州、上海、深圳的7434、6339、1997平方公里,再加上资源配置的行政壁垒,导致北京的产业、公共服务的外溢效应不强。


  不过,近年来北京疏解非首都功能,也为环京地区带来了新的发展契机。今年3月国家发改委发布“北京市通州区与河北省三河、大厂、香河三县市协同发展规划”,将打造国际一流和谐宜居之都示范区、新型城镇化示范区、京津冀区域协同发展示范区。未来,这一跨省区域内或将组建起功能完备、产业齐全、公共服务完善的城市副中心。


  广深构建“双子星”都市圈


  广州、深圳两大都市圈距离相近,互相独立又联系紧密。


  《广东省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的若干措施》对广州、深圳都市圈范围均有明确定义。广州都市圈包括广州、佛山、肇庆、清远、云浮和韶关,深圳都市圈则从“1+2”扩容至“1+4”,由深圳、东莞、惠州,以及新增的河源和汕尾5城组成。


  一方面,两大都市圈在多个数据指标上较为接近。2019年,广州、深圳都市圈的经济规模分别为40567亿元和42748亿元,广、深在其都市圈内部的GDP占比分别为58%和63%。人口方面,2019年末广州、深圳都市圈的常住人口分别为3711万人和3290万人,广州、深圳的人口占比均为41%,数据十分接近。


  两大都市圈的形成过程也有相似性,都属于典型的产业强联系地区。以深圳都市圈为例,多年以来,东莞持续承接深圳产业转移,引进的超亿元企业中有一半来自深圳,比如2014年华为终端基地落户东莞松山湖,2015年大疆创新科技在松山湖启动总部建设。截至目前,东莞松山湖高新区已聚集近200家高新企业。


  另一方面,两大都市圈也存在不少差异。虽然涵盖城市数量相差无几,广州、深圳都市圈的总面积却相差较远,广州都市圈面积约为7.2万平方公里,深圳都市圈仅为3.7万平方公里,仅为广州都市圈的一半。


  轨道交通是考量都市圈成熟度的重要指标。在这一点上,深圳都市圈略逊色于广州都市圈。深圳地铁万人拥有里程仅为0.49千米,都市圈之间的城市轨道交通系统尚未衔接成网,跨界客运公路运输占98%,轨道运输仅占2%。相比深圳,广州都市圈内的轨道交通一体化则更为发达,广州总轨道交通长度接近500公里,几乎为深圳的1.7倍。


  值得关注的是,广州、深圳两个都市圈彼此之间联系紧密,在粤港澳大湾区的区域范围内形成了独特的共振效应。交通方面,通过广深港高铁、穗深城际、广深铁路等快速互联,两大发达都市圈未来可以实现最快半小时互通。规划中的广州地铁28号线将连接佛山、广州、东莞,支线还拟延伸至惠州。


  21世纪经济研究院认为,广深两大都市圈规划几乎同步推进的背后,带动整个珠三角区域协调发展的意味明显。广州都市圈中,清云韶属于北部生态发展区。深圳都市圈中,汕尾、河源分别属于沿海经济带东翼和北部生态发展区。


  广深两大都市圈已经横跨了广东省“一核一带一区”的区域发展格局,未来两大都市圈双核联动,必将促进项目、技术、资金、人才等要素实现跨珠三角自由流动,进而推动与环珠三角地区的资源整合与互补。


  转自:21世纪经济报道

  【版权及免责声明】凡本网所属版权作品,转载时须获得授权并注明来源“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违者本网将保留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的权力。凡转载文章及企业宣传资讯,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立场。版权事宜请联系:010-65363056。

延伸阅读

  • 多地发力建设现代化都市圈 酝酿区域竞争新优势

    多地发力建设现代化都市圈 酝酿区域竞争新优势

    日前,南京都市圈发展规划正式批复,这是全国首个由国家发改委正式复函同意的跨省都市圈规划。与此同时,乌鲁木齐都市圈、西安都市圈、武汉都市圈、广深都市圈、福州都市圈等也相继启动,成为多省下一步发力重点。
    2021-02-27
  • 国家级都市圈再扩围 区域一体化发展提速

    国家级都市圈再扩围 区域一体化发展提速

    国家级都市圈再扩容。近日,《西安都市圈发展规划》正式获批,西安成为继福州、南京、成都以及长株潭都市圈之后,第五个落地的国家级都市圈。
    2022-03-24


版权所有: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京ICP备11041399号-2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59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