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民银行公布的4月份金融数据显示,4月末,广义货币(M2)余额209.35万亿元,同比增长11.1%,增速分别比上月末和上年同期高1个和2.6个百分点;4月份社会融资规模增量为3.09万亿元,比上年同期多1.42万亿元;4月份人民币贷款增加1.7万亿元,同比多增6818亿元。
维持高增长
据央行公布的4月金融数据和社融增量统计数据显示,尽管当月新增信贷社融规模不及3月,但考虑到4月历来是信贷小月,今年4月的新增信贷社融总量同比表现不俗,好于市场此前预期。当月新增人民币贷款1.7万亿元,社融增量高达3.09万亿元。
对于4月主要金融数据维持高增长的原因,苏宁金融研究院高级研究员陶金在接受《中国产经新闻》记者采访时表示,尽管环比明显下滑,在持续的货币宽松政策性下,社融增量依然保持较高水平。其中信贷规模增长是一方面,另一方面,疫情防控下,企业债券融资规模明显扩张,也是重要原因。
苏宁金融研究院特约研究员何南野也向《中国产经新闻》记者表示,主要金融数据维持高增长的原因,主要对冲疫情对实体经济的不利影响,进一步释放流动性,促进资金进入到实体企业,加速复工复产,保障经济运行的稳定和回暖。
据了解,在4月新增的1.7万亿人民币贷款中,分部门看,住户部门贷款增加6669亿元。其中,短期贷款增加2280亿元,中长期贷款增加4389亿元,环比明显改善。反映出疫情缓和后,前期压抑的居民购房、购车以及短期消费的回补。
对于信贷数据,陶金分析指出,从结构上看,居民部门短期贷款多增明显,体现了居民消费信贷的回暖,居民中长期贷款平稳增长,显示疫情之后住房交易有所增加。企业部门短期借款略微减少,同比大规模少减,尽管疫情之后企业短期周转需求较上月明显减少,但前期的周转需求仍然存在,并未明显减少。企业中长期贷款多增明显,则体现投资需求回暖。
其中,企业部门贷款则呈现中长期贷款回暖、票据融资新增较多等特点。据统计数据显示,4月企(事)业单位贷款增加9563亿元。其中,短期贷款减少62亿元,中长期贷款增加5547亿元,票据融资增加3910亿元。从绝对水平来看,去年4月企业中长期贷款新增2823亿元,今年新增5547亿元,提高了0.96倍。
对此,陶金分析称,企业部门信贷规模同比明显增长,主要源于前期持续宽松的货币政策,同时信用需求也由于疫情之后持续的复苏,而得到边际上的改善。票据融资的增加也体现了这一点,即在当前实体信用需求并未爆发的情况下,银行体系内大量流动性流向了票据融资。
何南野指出,企业部门贷款、票据融资新增说明货币传导机制较为顺畅,宽松的货币逐步进入到企业发展之中,企业复工复产后对资金的需求明显加大,宽信用初见成效。但票据融资再度活跃,除了企业资金周转需要之外,也存在资金“套利”的可能性。
总之,专家普遍认为,4月份金融数据显示金融对实体经济信贷支持力度进一步加大,对冲了疫情影响。今年以来,中国人民银行出台了一系列货币政策措施,三次降准释放长期流动性1.75万亿元,增加1.8万亿元再贷款再贴现额度,发挥政策性银行信贷支持作用,引导商业银行加大对小微企业的支持力度。金融机构积极调整内部管理和考核政策,增加贷款投放。在各项经济数据下滑的情况下,信贷投放力度明显放大,金融数据逆势增长,有效支持了实体经济。
M2增速明显
据相关数据统计,4月末,广义货币(M2)余额209.35万亿元,同比增长11.1%,增速分别比上月末和上年同期高1个和2.6个百分点;狭义货币(M1)余额57.02万亿元,同比增长5.5%,增速分别比上月末和上年同期高0.5个和2.6个百分点。流通中货币(M0)余额8.15万亿元,同比增长10.2%。当月净回笼现金1537亿元。
陶金认为,M2和M1的同时回升主要体现了社融和信贷规模的提升,M2的增速依然快于M1,显示在宽松货币政策下,当前的来自于实体经济的即时需求依然有待进一步提振。但当前M2增速超过名义GDP增速的幅度开始拉大,部分领域流动性相对于实体经济呈现出潜在的过分充分的迹象,需通过政策进行调节。
何南野表示,M2增速的持续回升,主要与4月降准带动的货币乘数进一步提升有关,也与财政存款的持续收缩有关。M2的上升,对经济发展有一定的拉动作用,但边际效应下降,显示出实体资金运用效率不高,多数还是以定期存款形式存在,多数资金并未有运用到实体经济。
央行此前解读称,对于M2增速上升比较多,源于央行总体上有效支持了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在政策引导下,商业银行信贷投放比较多,推动了M2增速回升,全社会流动性持续保持在合理充裕状态。
值得注意的是,据央行披露的一季度数据显示,一季度新增人民币贷款7.1万亿元,同比多增1.3万亿元;3月末广义货币(M2)增速10.1%,达到近年来的高位,重回两位数增速。4月M2同比增长11.1%已超出市场预期,依然保持两位数增速。
交通银行金融研究中心高级研究员陈冀认为,M2增速反弹,一方面表明前期货币政策的偏松调节正在发挥作用,货币政策支持实体经济从疫情冲击中尽快恢复的效果开始显现;另一方面金融数据往往领先于实体经济数据,M2增速的率先反弹也表明中国经济在经历了一季度的快速探底之后,具备从二季度开始持续反弹的坚实基础。
展望下一步的货币政策,陶金表示,一季度金融数据面临疫情和政策对冲两个方面的正反作用。在疫情之后的恢复期,政策也从“救助”到“刺激”,力度和结构也将发生阶段性变化,在政策刺激下,预计未来社融、信贷等金融数据依旧能够保持平稳增长。不过更重要的是,央行预计将更加侧重定向的货币宽松,以加强对涉农、抗疫相关中小微企业群体的宽信用支持。
何南野预计,在加大宏观调控、保持货币适度宽松定调不变的情况下,我国货币政策全年将保持进一步的宽松,并根据经济修复程度及CPI数据,进行货币政策的适当调整,年内仍有降息和降准的预期。整体而言,年内货币政策将会更加灵活适度,将根据疫情防控和经济形势的阶段性变化,保持货币流动性的合理充裕。
记者梳理发现,央行最新的货币政策执行报告提到,央行加强对流动性供求和国内外市场的监测,综合运用多种货币政策工具保持流动性合理充裕,保持M2和社会融资规模增速与名义GDP增速基本匹配并略高。(记者 韩鹏栓)
转自:中国产经新闻报
【版权及免责声明】凡本网所属版权作品,转载时须获得授权并注明来源“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违者本网将保留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的权力。凡转载文章及企业宣传资讯,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立场。版权事宜请联系:010-65363056。
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