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稳”将贯穿2020全年经济工作主线


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   时间:2020-01-02





  2020年已然走来,这一年既是“十三五”规划收官年,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收官年,其重要意义不言而喻。

  2019年12月先后召开的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和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对2020年经济工作落脚于“稳增长”,因而如何提高宏观调控的前瞻性、针对性、有效性,并运用好逆周期调节工具是关键所在。接受中国经济时报记者采访的专家认为,稳增长取决于新一年各类政策调节的实效,更取决于坚定不移、按部就班、分布落实的结构性改革力度,二者缺一不可。

  不同于以往的任何年份,2020年的特殊定位决定了这一年的不同寻常。作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十三五”规划的收官之年,决定了2020年的经济目标要确保“十三五”规划中的最终目标如期达成。

  参照“十三五”规划中针对经济发展、创新驱动、民生福祉、资源环境等四个大方面的25项指标,现阶段存在的与既定目标的差距自然可视为2020年的经济社会发展目标,其中,在经济发展方面,经济既定目标为2020年国内生产总值(GDP)与城乡居民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如何确保在当前国内外形势日趋复杂的形势下,确保经济稳中有进,从而确保既定目标如期而至。实际上,参照2019年12月召开的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和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来看,相关工作安排已然箭在弦上,只待2020年大力贯彻实施。

  先是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新增“保稳定”安排,要求做好2020年经济工作,要紧扣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任务,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坚持新发展理念,坚持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坚持以改革开放为动力,推动高质量发展,加快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坚决打赢三大攻坚战,全面做好“六稳”工作,统筹推进稳增长、促改革、调结构、惠民生、防风险、保稳定,保持经济运行在合理区间,确保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十三五”规划圆满收官。不同于前些年“统筹推进稳增长、促改革、调结构、惠民生、防风险工作”的安排,这次会议还首次新增了“保稳定”。

  随后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则强调2020年经济工作“要坚持稳字当头”,坚持宏观政策要稳、微观政策要活、社会政策要托底的政策框架,提高宏观调控的前瞻性、针对性、有效性。此外,会议还强调了“确保经济实现量的合理增长和质的稳步提升”。

  “稳中求进,稳是前提和保障。”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副院长王晋斌在接受中国经济时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十三五”规划目标的完成,需要确保合理的增长,而实现高质量发展则必须依赖于改革红利的不断释放,激发市场主体的积极性,继而确保质量提升,促进高质量发展。

  稳,作为经济增长的前提和保障,注定将贯穿全年经济工作的主线。中国人民大学前不久发布的中国宏观经济2020年分析与预测报告认为,2020年是中国全面小康年,中国宏观经济将在延续2019年基本运行模式的基础上出现重大的变化,不必过于悲观。其中,在政策建议方面,该报告分别对货币政策、财政政策和稳投资等作出建议。其中提出积极的财政政策需要新积极,在更加积极的同时提高针对性。而对于“稳投资”的政策方向和政策工具必须作出大幅度的调整,即落实党的十九大提出的“发挥投资对优化供给结构的关键性作用”。

  在王晋斌看来,中国经济长期向好的基本面是不会改变的,我国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一系列改革目标都需要确保一定的经济增长率。而对外开放的既定国策不仅不会改变,而且会适应新的全球化形势,形成共同发展的新格局。

  “我们即便有庞大的消费市场,也无法消化庞大的生产能力,再有,我们必须通过对外贸易换取相关产品,比如我们大宗商品、能源的对外依存度很高,必须促进对外开放。”王晋斌认为,这是看清我国资源禀赋之后的既定国策,未来在对外开放新格局中,对外贸易实现跃升必须满足两个指标:一是在全球市场中占有更多市场份额;二是在每单位市场占有更多增加值。这些不仅决定着未来全球市场依赖中国制造产品的多寡,也决定着中国企业能否获得更多利润。

  近年来,稳增长就是稳投资的逻辑正在得到新的诠释,尤其是民间投资之于投资整体形势的重要性一再被提及。“包括投资等一系列政策内容的落地都有赖于改革红利的不断释放。”王晋斌认为,要采用市场的办法,放开过去对民间投资加以限制或者尚未放开的投资领域,此外,在减税降费层面政策仍将大有可为。


  转自:中国经济时报

  【版权及免责声明】凡本网所属版权作品,转载时须获得授权并注明来源“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违者本网将保留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的权力。凡转载文章及企业宣传资讯,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立场。版权事宜请联系:010-65363056。

延伸阅读



版权所有: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京ICP备11041399号-2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59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