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277亿斤!创历史最高水平。12月6日,国家统计局公布的全国粮食生产数据显示,2019年全国粮食总产量66384万吨(13277亿斤),比2018年增加594万吨(119亿斤),增长0.9%。
“2019年,全国粮食生产喜获丰收,有利于巩固农业农村良好发展形势,有利于充分发挥‘三农’压舱石作用,稳定市场,稳定经济,为有效应对各种风险挑战赢得主动权和确保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奠定了良好基础。”国家统计局农村司高级统计师黄秉信在解读数据时指出。
面积略降,产量创新高有“法宝”
国家统计局的数据显示,初步统计,2019年全国粮食播种面积17.41亿亩,比上年减少1462万亩,下降0.8%。在粮食播种面积稳中略降的情况下,粮食产量创新高有法宝。
“俗话说‘种田不用学,人家咋做你咋做’,可在我的眼里,并不是这个理。”又是一个高产年,江西定南县岭北镇的种粮大户李金明享受着丰收的喜悦,宣讲起他的种粮“真经”更加自信了。
李金明坚信,要想多收粮食、提高效益,就要依靠科技支撑和科学种植。他多次邀请县里的农技人员、专家深入稻田进行技术指导和培训。“多年的种植经验告诉我,要想实现粮食高产稳产,一是要选用优良品种;二是要精心进行田间管理。”在水稻种植中,李金明一直选用国家优质高产首推良种。同时,他还注重改进整地施肥技术,重施底肥,氮肥后移,巧施返青肥,注意及时防治病虫害,大大提高了水稻产量。
种粮大户的“真经”里藏着粮食高产的密码。
黄秉信说,2019年,各地积极贯彻落实中央一号文件精神,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毫不放松抓好粮食生产,推动“藏粮于地、藏粮于技”落实落地。2019年,全国粮食作物单产381公斤/亩,每亩产量比上年增加6.6公斤,增长1.8%。谷物、豆类、薯类三大类粮食单产水平均有所提高。
同时,农业气候对粮食生产总体有利。整体来看,今年气候条件较为适宜,有利于粮食作物生长发育,占全年粮食产量96%的夏粮和秋粮单产均较上年有所提高。从全国看,大部分地区没有出现大范围灾情。据应急管理部反映,与近5年同期均值相比,今年前三季度全国灾情相对偏轻。
有增有减,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扎实推进
2019年,全国谷物播种面积14.68亿亩,较上年减少2736万亩,下降1.8%。进一步缩减了品质较差、单产较低的早稻和晚稻播种面积,有效增加了品质更好、单产更高的中稻面积;全国豆类播种面积1.66亿亩,比上年增加1332万亩,增长8.7%。
“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在保障粮食生产能力不降低的同时,稳步推进耕地轮作休耕试点工作,调减低质低效作物种植,扩大大豆、杂粮等优质高效作物种植规模,因地制宜发展经济作物,全国粮、经、饲种植结构进一步优化。”黄秉信分析说,在农业种植结构方面,粮食播种面积减少,油菜籽、花生、蔬菜等经济作物播种面积较往年有所增加。粮食作物结构中,低质低效的早稻面积持续调减,优质高效单季稻面积持续增加。
就农业区域布局而言,江淮赤霉病高发区、华北地下水超采区和西南条锈病菌源区通过休耕和轮作等措施调减冬小麦播种面积;非优势区的稻谷、玉米播种面积进一步调减,生产进一步向优势区域集中。
粮食品种结构也持续优化。中国优质专用小麦种植比例提高,优质稻谷面积扩大,大豆面积大幅增加,大豆振兴计划实现良好开局。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农村经济研究部部长叶兴庆指出,粮食生产连续稳定在13000亿斤以上,是在化肥和农药不断减量的基础上取得的,是在粮食种植结构不断优化、品质不断提高的基础上取得的,是在农业支持保护政策不断调整完善、市场化程度不断提高的基础上取得的,是在退出重金属污染耕地、地下水超采地区耕地、陡坡耕地的边际产能的基础上取得的。“这就意味着,粮食生产的高质量发展取得了显著成就。”叶兴庆强调。
高质量发展,“压舱石”将更加巩固
这两天,河北成安县向红农机专业合作社负责人曹臣良正在忙着给合作社的万亩麦田进行冬灌。“秋冬种之前,雨水勤,土壤墒情好,小麦的苗情好着哩。”曹臣良乐呵呵地说。
今年夏秋粮食生产中,他们合作社的万亩麦田实现了全程机械化的耕、种、收、施肥、喷药、灌溉精准作业。大片麦田收获结束后,玉米免耕精量播种和施肥一体机进行播种和施肥作业,行架式淋灌机和拉杆式喷药机作业既高效又节水、节药,从收获到播种到田间管理,包括测产,一天内全部完成。
“有了全程机械化的支撑,玉米可以在全熟后收获,一亩地产量达600公斤,比往年提高了200斤。现在种粮国家还补贴我们老百姓,种粮又省时省力,咱农民种地有奔头。”曹臣良说。
对于明年的粮食生产,曹臣良和乡亲们都信心满满。
“今年粮食再获丰收、再创新高,我国连续五年粮食产量稳定在13000亿斤以上,这是一个了不起的成就。目前,各地大力发展紧缺、绿色优质农产品生产,粮食生产品质提升、结构优化,高质量发展取得明显成效。在经济下行压力加大、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大背景下,粮食和农业生产‘压舱石’的作用将更加巩固。”叶兴庆指出。
转自:光明日报
【版权及免责声明】凡本网所属版权作品,转载时须获得授权并注明来源“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违者本网将保留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的权力。凡转载文章及企业宣传资讯,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立场。版权事宜请联系:010-65363056。
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