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追赶到领跑 70年中国迈向电力强国


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   时间:2019-09-27





  ■ 2018年,当全世界发电量增速为3.7%的时候,中国仍以接近10%的迅猛增速领跑全球。当前,中国的发电量已经比美国多50%以上,大约是欧盟的2倍,相当于美国、日本、俄罗斯三国的总和。


  ■ 当前,中国电力工业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电力改革与市场化建设也进入深水区。未来一段时期,中国电力体制改革必然与其他领域改革一起不断推进和深化,这将构成中国式电力体制改革的新常态。


  ■ 改革开放40年来,我国电力工业通过实施一大批重大科技项目,推动科技实力实现跨越式提升,实现了科技实力从 “赶上时代”到 “引领时代”的伟大跨越。


  新中国成立70年来,中国经济发展取得了令世界震撼的伟大成就,创造了持续高速增长的奇迹。作为重要基础产业,电力工业伴随着国民经济发展走出了一条波澜壮阔的改革突破之路,实现了历史性的伟大跨越。


  1949~2019年的70年间,电力工业持续快速发展,在发展速度、发展规模和发展质量方面取得了巨大成就,不仅建成了世界上最大规模的国家电网,更成为电力供应保障能力最强的国家之一。电力工业在支撑国民经济年均增速9.5%的发展奇迹的同时,也一同书写下自身的发展传奇。


  用电量增长1900倍、人均用电量增长630倍,发电量增长1600倍、发电装机增长1000倍,电网线路增长280倍、电压等级增长5倍,电力工业技术水平大幅提升,电力国际合作稳步推进,电力体制日趋完善。一串串耀眼的数据背后,是中国电力工业的决心,更是新中国成立70年来电力工业砥砺前行的坚实脚步。


  电力供应:从严重短缺到总体平衡


  100多年前的1882年7月26日,上海第一台12千瓦机组运行发电,外滩6.4公里的大道上,15盏电弧灯被点亮。至此,中国电力诞生。


  中国开始与用蜡烛和油灯照明的日子挥手告别,电力工业的星星之火在中国的土地上燃烧起来。然而,由于当时的电力资源大部分还掌握在外商手中,中国电力工业的发展步履维艰。


  1912年,中国第一座水电站云南昆明石龙坝水电站投产,标志着中国水力发电事业的开端。火电方面,始建于1908年的杨树浦电厂不断增容,于1923年成为远东第一大电厂。


  此后,历经战火与磨难的中国电力工业,在坎坷中起步。电厂凋零、设备老旧、电网薄弱,如同一个孱弱的幼儿,踉踉跄跄地向前进。


  1949年新中国成立之初,国家极度贫穷,电力工业百孔千疮、基础极其薄弱。电力供应能力远远落后于世界平均发展水平,全国80%以上为无电人口。以这一年为界,我国电力工业的发展历程,大致可以分为三个发展时期。


  第一个时期是恢复与初步发展期 (1949~1980年)。这一时期的共同特点是电力工业在完全的计划体制下运行,由于电力供应短缺一直是能源供应的短板,电力工业始终是国家投资优先保障的领域。几乎每一个五年计划中,都有一批大中型火电站、水电站或者电网建设工程规划。因此,电力供应能力和发电量依然保持稳定增长。1949~1980年,我国电力装机容量从185万千瓦增加到6587万千瓦,增加了35倍,年均增长206万千瓦;发电量从43亿千瓦时增加到3006亿千瓦时,增加了69倍,年均增长95亿千瓦时。装机容量和发电量跃居世界第8位和第7位。


  “楼上楼下,电灯电话”,是彼时人们对于未来美好生活的憧憬,基础设施建设和工业生产需要,是这一时期电力发展的主要服务对象,电力工业成为国家优先保障的领域。1969年,我国首座自行设计、施工、设备制造的百万千瓦级水电站刘家峡水电站,在中国的母亲河黄河上游投运。1972年,刘家峡电厂水电外送的刘天关线投入运行,这是我国第一条330千伏输电线路,却仍比世界同等级输电工程晚了20年。


  1978年,改革开放的春风吹进中国大地,为经济社会注入了强大动力,电力需求随之日益旺盛。不过,根据国家信息中心发布的数据显示,1978年我国发电机容量为5712万千瓦,发电量为2565.5亿千瓦时,仅仅相当于现在一个省的规模水平。电力供应 “僧多粥少”的局面,一直存在并持续了多年。


  针对电力供应严重短缺的状况,全国电力行业开始千方百计建电厂、多发电,一批大型水电站、坑口火电站以及核电站陆续兴建。中国经济在追赶着世界,中国电力同样在加速。


  第二个时期是稳定增长期 (1981~2000年)。这是电力工业稳定增长,同时电力工业体制变动较大的时期。为解决电力工业投资严重不足问题,从1981年开始,国家逐步放松行业的政策限制,推动行业和企业改革。 “七五”期间 (1986~1990年),按照国务院提出的“政企分开,省为实体,联合电网、统一调度,集资办电”的方针,改革电力投资体制,明确了一系列有利于集资办电的政策。1988年10月,国务院印发电力工业体制改革方案,推动电力工业的公司化改组,成立中国电力联合会,实现了电力工业的行政管理、企业管理和行业自律性管理职能的初步分开。1998年,撤销电力工业部,电力行业企业职能由新成立的国家电力公司承担。


  电力投资政策放松与体制改革,极大地调动了各方电力投资积极性。1981~2000年,我国电力发电装机从6913万千瓦增加到31932万千瓦,增加了3.6倍,年均增加1300万千瓦;发电量从3093亿千瓦时增加到13556亿千瓦时,年均增加550亿千瓦时。电网结构与运行稳定性不断改善,电力系统基本上进入了大电网、大电厂、大机组、高电压输电、高度自动控制的时代。


  第三个时期是快速增长期 (2001年~至今)。2001年,我国电力工业进入快速增长时期。数据显示,2001~2017年,我国电力装机容量从33849万千瓦增加到177708万千瓦,增加了4.3倍,年均增加将近9000万千瓦;发电量从14808亿千瓦时增加到64951亿千瓦时,增加了3.4倍,年均增加3100亿千瓦时,相当于英国或者意大利的年发电量。


  电力工业进入加速发展时期的基本推动力是我国工业进入重化工阶段带动电力需求的快速增长。与此同时,这一时期实施的两次电力体制改革对电力工业快速发展也起到一定推动作用。


  中国电力工业开启了开挂的增长速度。2018年,当全世界发电量增速为3.7%的时候,中国仍以接近10%的迅猛增速领跑全球。当前,中国的发电量已经比美国多50%以上,大约是欧盟的2倍,相当于美国、日本、俄罗斯三国的总和。


  电力体制改革:从完全管制到市场定价


  中国电力工业70年发展,始终伴随着体制改革的变化。始于20世纪80年代中国电力体制改革,大体经历了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 (1978~1985年):主要解决电力供应严重短缺问题。大力推行 “集资办电”,解决电力建设资金不足困境。彼时,电力部提出利用部门与地方及部门与部门联合办电、集资办电、利用外资办电等办法来解决电力建设资金不足的问题,并且对集资新建的电力项目按还本付息的原则核定电价水平,打破了单一的电价模式,培育了按照市场规律定价的机制。


  1981年,全国第一座由中央和地方合资兴建的坑口电站——山东龙口电厂建设开工,拉开了电力投资体制改革的序幕。随后,国家逐步放松行业的政策限制,吸引了大量非中央政府投资主体进行电力投资,促进了电力投资主体多元化。


  第二阶段 (1987~2002年):主要解决政企合一问题。这一时期,提出了 “政企分开,省为实体,联合电网,统一调度,集资办电”的“二十字方针”和 “因地因网制宜”的电力改革与发展方针。将电力联合公司改组为电力集团公司,组建了华北、东北、华东、华中、西北五大电力集团。


  1988年,电力工业体制改革方案印发,电力工业的公司化改组加快推动,中国电力企业联合会成立,初步实现了电力工业的行政管理、企业管理和行业自律性管理职能的分开。


  1997年1月16日,中国国家电力公司在北京正式成立。这一按现代企业制度组建的大型国有公司的诞生,标志着我国电力工业管理体制由计划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历史性转折。此后,随着原电力工业部撤销,其行政管理和行业管理职能分别被移交至国家经贸委和中国电力企业联合会,电力工业彻底实现了在中央层面的政企分开。


  此轮改革的成效,从相关统计数据中可见一斑。1985~1996年间,电力装机容量和发电量分别由1985年的0.87亿千瓦、4107亿千瓦时,增加到1996年的2.36亿千瓦、1.08万亿千瓦时,分别增长172%和163%,年均增长速度为15.6%和14.8%。


  第三阶段 (2002~2012年):厂网分开与电力市场初步发育阶段。2002年12月,国务院下发了 《电力体制改革方案》 (电改5号文),提出了 “厂网分开、主辅分离、输配分开、竞价上网”的16字方针并规划了改革路径。总体目标是 “打破垄断,引入竞争,提高效率,降低成本,健全电价机制,优化资源配置,促进电力发展,推进全国联网,构建政府监督下的政企分开、公平竞争、开放有序、健康发展的电力市场体系。”根据该方案,电力管理体制、厂网分开、电价机制等一系列改革开始推进。


  一方面,在发电侧厂网分离,形成电源市场化竞争格局,国家电力公司拆分为国家电网、南方电网两大电网公司和华能、大唐、国电、华电、中电投五大发电集团;另一方面,电价形成机制逐步完善,如发电环节实行了发电上网标杆电价,部分省份对输配环节差价进行了初步核定,销售环节相继出台了差别电价、居民阶梯电价与惩罚性电价政策等。


  这一时期,中国电力工业获得了前所未有的大发展。统计数据显示,2002~2014年间,电力装机容量和发电量从2002年的3.57亿千瓦、1.65万亿千瓦时,迅速增加到2014年的13.79亿千瓦、5.68万亿千瓦时,分别增长287%和 243%,年均增长速度为 23.9%和20.3%。


  第四阶段 (2013年~至今):电力体制改革进入新常态,市场化步伐加快。2015年,中共中央印发了 《关于进一步深化电力体制改革的若干意见》 (电改9号文),开启 “管住中间、放开两头”模式的新一轮电力体制改革序幕。此次改革,在电力生产、运输、交易、消费产业链条上,对自然垄断部分实行管制;对非自然垄断部分予以放开,引入竞争机制;打破了电网企业的售电专营权,向社会放开配售电业务,推进建立了相对独立规范运行的交易机构;同时,还在增量配电网领域,积极引入社会化资本投资,促进了电力发、输、配、用各环节效率提升。


  从省为实体、集资办电,到政企分开、厂网分离、竞价上网,再到配售分开、改革深化,中国电力工业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电力改革与市场化建设也进入深水区。


  2018年,在建立起覆盖省级电网、区域电网、跨省跨区输电工程、地方电网、增量配电网的全环节输配电价格监管制度框架基础上,华北、东北、华东、华中、西北五大区域电网首个周期的两部制输配电价和24条跨省跨区专项工程输电价格陆续核定完毕,累计核减电网企业准许收入约600亿元,促进了跨省跨区电力交易。历时4年的首个周期输配电定价成本监审完毕。


  值得关注的是,未来一段时期,中国电力体制改革必然与其他领域改革一起不断推进和深化,这将构成中国式电力体制改革的新常态。


  电源结构:从单一走向多元


  建国以来,电力发展在经济社会发展的不同阶段有着不同的发展思路。整体而言,逐渐由初始的规模导向、粗放式发展过渡到以 “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为引领的绿色低碳发展理念。我国电源投资建设重点向非化石能源方向倾斜,电源结构持续向结构优化、资源节约化方向迈进,形成了水火互济、风光核气生并举的电源格局,多项指标世界第一,综合实力举世瞩目。


  2018年10月15日,中国电力企业联合会理事长、全球能源互联网发展合作组织主席刘振亚在 “纪念改革开放40周年电力行业高峰会”上表示,改革开放40年来,中国电力工业实现跨越式发展,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坚强保障;中国电力工业坚持高效清洁发展,为生态文明建设和应对气候变化作出突出贡献;中国电力工业坚持创新驱动发展,正推动中国从电力大国走向世界电力强国。


  电源结构得到明显改善, “风光核”占比逐步提高。改革开放伊始,我国电源构成仅有火电与水电,结构较为单一,其中火电3984万千瓦,占比69.7%,水电1728万千瓦,占比30.3%。清洁能源发电量也只有水电的446亿千瓦时。其他清洁能源则从零起步。经过40年的发展,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在 “四个革命、一个合作”能源安全新战略指引下,我国的电源结构已形成水火互济、风光核气生并举的格局。截至2017年底,全国火电装机11亿千瓦 (其中煤电9.8亿千瓦),在全国装机中占比62.2%;水电装机3.4亿千瓦,占比19.3%;核电装机3582万千瓦,占比2.0%;风电装机1.63亿千瓦,占比9.2%;太阳能发电装机1.29亿千瓦,占比7.3%。


  “风光核”后来居上,多项指标世界第一。2000年时,我国风电装机仅有30多万千瓦,2010年则突破4000万千瓦,超越美国成为世界第一风电大国。2015年2月,我国并网风电装机容量首次突破1亿千瓦。1991年12月15日,我国自行设计、研制、安装的第一座核电站——秦山一期核电站并网发电,从此结束了中国大陆无核电的历史。目前中国大陆地区在用核电机组达38台,装机容量约3700万千瓦;在建18台,装机容量约2100万千瓦,总装机容量和在建容量分列世界第四和世界第一。1983年,总装机10千瓦的我国第一座光伏电站在甘肃省兰州市榆中县园子岔乡诞生。


  近几年光伏发电加速发展,光伏领跑者计划、光伏扶贫计划和分布式光伏全面启动,国内光伏发电产业发展由政策驱使逐步转向市场化,装机容量实现爆发式增长。光伏发电新增装机从2013年开始连续居于世界首位,并于2015年超越德国成为累计装机全球第一。


  电力节能减排成效显著,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改革开放40年来,为缓解资源环境约束,应对全球气候变化,国家持续加大节能减排力度,将节能减排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约束性目标。电力行业持续致力于发输电技术以及污染物控制技术的创新发展,目前煤电机组发电效率、资源利用水平、污染物排放控制水平、二氧化碳排放控制水平等均达到世界先进水平,为国家生态文明建设和全国污染物减排、环境质量改善作出了积极贡献。


  当前,中国煤电机组发电效率、资源利用水平、污染物和二氧化碳排放控制水平,均达到世界先进水平。2017年,全国电力烟尘、二氧化硫、氮氧化物排放量约为26万吨、120万吨、114万吨,较1990年下降336万吨、297万吨、114.7万吨,每千瓦时火电发电量的烟尘、二氧化硫、氮氧化物排放量,分别为0.06、0.26、0.25克,处于世界先进水平。2017年,全国6000千瓦及以上火电厂供电标准煤耗309克/千瓦时、厂用电率4.8%,分别较1978年降低162克/千瓦时、1.81个百分点;电网线损率6.48%,较1978年降低3.16个百分点。燃煤电厂100%实现脱硫后排放,92.3%的火电机组实现烟气脱硝,累计完成燃煤电厂超低排放改造7亿千瓦,占全国煤电装机容量的70%。2006~2017年的10年间,通过发展非化石能源、降低供电煤耗和线损率等措施,电力行业累计减少二氧化碳排放约113亿吨。


  电力科技日新月异,自主创新国际领先。改革开放40年来,我国通过实施一大批重大科技项目,推动科技实力实现跨越式提升,实现了科技实力从 “赶上时代”到 “引领时代”的伟大跨越。多项能源科技发展规划及配套政策的出台,走出了一条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的道路。


  中国超超临界机组实现自主开发,主要参数达到世界先进水平;百万千瓦空冷发电机组、二次再热技术、大型循环流化床发电技术世界领先,大型整体煤气化联合循环发电(IGCC)、大型褐煤锅炉具备自主开发能力。中国水电在规划、设计、施工、设备制造等方面,均处于世界领先地位,多项新、老坝型世界纪录被中国打破,80万、100万千瓦水轮机组制造技术中国独有。中国 “华龙一号”三代核电技术研发和应用走在世界前列。中国风电已形成较完整的大容量风电机组设计、制造体系,单机容量5兆瓦风电机组已批量投产、6.7兆瓦机组已投入试运行。中国已全面掌握特高压输电技术,智能电网、大电网控制等技术取得显著进步,电网的总体装备和运维水平处于国际引领地位。


  国际合作全面深化, “一带一路”彰显风采。建国以来,在由计划经济体制到市场经济体制的变革中,我国电力企业攻坚克难勇于变革,一路发展壮大,在规模、能力、管理、技术等方面不断创造新纪录。电力企业自身实力和国际影响力的不断提升,成为电力发展成就的醒目标志。


  中国电力企业成功投资运营菲律宾、巴西、葡萄牙、澳大利亚、意大利、希腊等国骨干能源网。以EPC总承包为重点,中国电力企业建立了资金、技术、标准、管理全方位 “走出去”的国际产能合作模式,实现了规划设计、装备制造、运营管理的全产业链 “走出去”。 “一带一路”倡议提出6年来,中国主要电力企业在 “一带一路”相关国家,实际完成投资3000万美元以上的项目50多个,累计实际完成投资80亿美元;签订电力工程承包合同494个,总金额912亿美元。


  中国 “一带一路”电力合作正呈现出新的亮点。2018年,国内主要电力企业参与 “一带一路”国际合作实际完成投资约28亿美元,涉及沿线亚洲和欧洲8个国家,直接创造6700个当地就业岗位。新签工程承包合同项目共128个,涉及沿线30个国家和地区,合同金额255.5亿美元。为保障 “一带一路”建设顺利实施,各电力企业不断创新 “一带一路”建设合作机制,与相关国家或地区磋商建立共同的投资风险防范体系。


  70年追赶超越,70年厚积薄发,中国电力工业走过了70年极不平凡的历程,取得了举世瞩目的辉煌成就。然而,成就终将载入史册,更加艰巨的任务已摆在面前。应当看到,当前我国依然要面对电力体制改革、绿色发展等现实问题。如何深入贯彻十九大报告精神,建立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能源体系,或是中国电力工业亟待解决的新课题。(余娜 霍悦)


  转自:中国工业报

  【版权及免责声明】凡本网所属版权作品,转载时须获得授权并注明来源“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违者本网将保留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的权力。凡转载文章及企业宣传资讯,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立场。版权事宜请联系:010-65363056。

延伸阅读

  • 煤电矛盾加剧 电企煤企一季度业绩现“冰火两重天”

    煤电矛盾加剧的情况下,国家发改委频繁调控督导。在有效释放先进产能、督促龙头煤企降价的同时,近日更是组织10个工作组分赴20个主要产煤和用煤省区,对电煤中长期合同的签订、履约情况进行全面地梳理和督导。
    2017-05-10
  • 电力反垄断第一案浮出水面 山西发电企业几乎全部卷入

    近日,山西省所有发电企业几乎都被卷入了一宗反垄断案件中。在案件听证会上,涉嫌签订价格垄断协议的行业协会和企业以《中华人民共和国反垄断法》不适用于电力市场以及经济不景气等理由进行申辩,并提出电力体制改革应该允许“...
    2017-06-06
  • 前8月中国电力供需总体宽松 工业用电量同比增6.1%

    前8月中国电力供需总体宽松 工业用电量同比增6.1%

    中国电力企业联合会(中电联) 18日透露,2017年前8月中国电力供需总体宽松。前8月,三产用电量继续较快增长,全社会用电量同比增长6 8%,增速比上年同期提高2 6个百分点。
    2017-09-19
  • 五年签约近千亿美元 电力合作点亮“一带一路”

    五年签约近千亿美元 电力合作点亮“一带一路”

    如同电能发出耀眼的光亮,电力合作成为“一带一路”建设中的明星领域。五年来,中国电力企业在沿线国家签订电力工程合同494个,总金额912亿美元,给诸多电力短缺的国家和地区送去光明和发展机遇。
    2018-08-23


版权所有: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京ICP备11041399号-2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59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