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成为今年两会的热词之一。人民银行、银保监会等部门最近在多个场合密集阐述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内涵和推进的具体路径。
代表委员表示,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核心是调整和完善金融供给端的结构和供给金融的方式,以更好地为实体经济服务。根据目前监管部门透露出的信息和业内人士的建议,下一步改革的着力点将放在大力发展直接融资市场、增加中小金融机构数量、改善民企金融服务以及通过各种方式降低实体经济融资成本等方面。
直接融资比重需提升
长期以来,我国企业融资主要依赖以银行为主的间接融资,而企业直接融资比重不高。全国政协经济委员会副主任杨伟民表示,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需要适应实体经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其中重要的内容就是提高直接融资比重。
银保监会主席郭树清日前表示,我们要建设一个更强大的资本市场,以更好地支持创新企业的发展。“特别是应发展多层次资本市场,包括大型的交易所、区域性的股权市场,也包括私募基金、风险投资基金,这样可以更好地支持风险比较大、创新能力强、但同时失败的可能性也比较大的企业。”他说。
全国人大代表李伟表示,在间接融资体系下,银行贷款意愿的顺周期性难以克服。而在信息不对称情况下,银行对抵押物、企业规模的偏好,难以从根本上得到克制。通过登陆资本市场,民营企业能够实现直接融资,其融资难融资贵的问题有望得到解决。
申万宏源证券研究所首席经济学家杨成长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核心问题是要解决资金端和产品端的对接问题。在目前的金融市场产品端,企业最需要的是股票、债券这样的产品,但金融市场提供的是大量存款尤其是短期存款,这样就出现了资金属性和企业需求不对称不匹配的问题。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就是要优化需求和供给结构,特别是引导长期资金发展,依靠保险和基金等机构,形成长期资金和长期资产的匹配。
中小企业金融供给将增加
优化金融供给结构,除了提高直接融资比重之外,还需要优化和调整已有的以银行为主的间接融资体系,增加更多有效供给,以更好地满足实体经济尤其是广大中小企业和民营企业的融资需求。郭树清表示,加强对小微企业和民营企业的信贷支持和金融支持,是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最重要的组成部分。
杨伟民说,“我们应该更多地发展一些为民营企业、中小企业服务的金融机构,要定向地去解决它们的贷款需求。现在一些城商行、农商行和大的商业银行做的业务有点太相近。城商行要聚焦主业、回归本源。什么叫本源?它应该更多地为当地企业服务,当地企业更多的就是中小企业、民营企业。”
银保监会首席风险官、新闻发言人肖远企此前表示,将完善开发银行和政策性银行管理体制,推动建立普惠金融事业部、小微支行和社区支行,批准设立民营银行,促进城商行、农村中小银行、信托公司和金融资产管理公司回归本源。“未来要通过对外开放,引进更多外资机构,包括专业、有特色的外资金融机构。”
全国人大代表、中国人民银行武汉分行行长王玉玲建议,有必要建立以“专营化、专项化和专业化”为核心思路的区域政策性专营民营小微企业银行。具体就是,建立区域政策性专营银行,强调服务的区域性,扶持的政策性以及服务对象和范畴的专营性,以此构建体系化的服务骨架;建立专项化的服务企业筛选机制、优胜劣汰机制、扶持退出机制、反哺机制、风控机制以及多层次的民营小微企业金融信息体系。同时,建议采取小范围试点,逐步推广的方式,协调好与传统金融体系的对接。
多措并举降低融资成本
业内人士表示,深化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下一步政策着力点除了优化金融结构之外,还要通过各种方式来降低融资成本。从去年下半年开始,人民银行一直在通过各种货币政策操作来推进银行间市场利率下行,不过,种种迹象表明,一些小微企业和民营企业实际感受到的融资成本仍然偏高。
中国人民银行行长易纲表示,解决实际贷款利率偏高,主要是解决风险溢价比较高的问题。解决这个问题,第一个途径是利率市场化改革,通过改革来消除利率决定过程中的一些垄断性因素,更加准确地进行风险定价,通过更充分的竞争使风险溢价降低;第二个途径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通过提高信息透明度、完善破产制度、提高法律执行效率以及降低费率,降低实际交易成本,使风险溢价降低。
加快信用体系建设将是解决信息不对称、降低交易成本的重要举措之一。全国人大代表、中国建设银行湖南省分行行长文爱华表示,由于信用体系不健全,银行无法及时便捷地获取企业的税务、海关、民间融资等相关信息,导致银行受理业务时调查途径较少,调查难度较大,调查成本较高,难以及时、全面、真实地了解企业的整体状况,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银行对企业风险的识别和判断。
《关于加强金融服务民营企业的若干意见》提出,从战略高度抓紧抓好信息服务平台建设,发展各类信用服务机构。据记者了解,目前很多地区已经加快了信用信息体系建设的步伐。全国政协委员、中国人民银行杭州中心支行行长殷兴山表示,在当地,包括市场管理部门、公安部门、司法部门等十多个部门的信息由政府统一集中后向金融机构开放,并确保信息安全可控且信息不被滥用。(记者 张莫 吴黎华 梁倩)
转自:经济参考报
【版权及免责声明】凡本网所属版权作品,转载时须获得授权并注明来源“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违者本网将保留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的权力。凡转载文章及企业宣传资讯,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立场。版权事宜请联系:010-65363056。
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