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外贸增长态势良好 民营企业活力提升


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   时间:2019-01-16





  海关总署1月14日发布的数据显示,2018年我国外贸进出口总值30.51万亿元,比2017年的历史高位多出2.7万亿元,同比增长9.7%,规模再创历史新高。海关总署新闻发言人、统计分析司司长李魁文在当日举行的国新办新闻发布会上表示,我国有望继续保持全球货物贸易第一大国地位。


  据海关统计,超30万亿元的进出口总值中,出口占16.42万亿元,增长7.1%;进口14.09万亿元,增长12.9%;贸易顺差2.33万亿元,收窄18.3%。按美元计价,2018年我国外贸进出口总值4.62万亿美元,增长12.6%;其中,出口2.48万亿美元,增长9.9%;进口2.14万亿美元,增长15.8%;贸易顺差3517.6亿美元,收窄16.2%。


  稳中有进 外贸增长态势良好


  2018年,在党中央、国务院的坚强领导下,各地区、各部门积极贯彻落实一系列促进外贸稳定增长的政策措施,有效应对外部环境深刻变化,对外贸易总体平稳,稳中有进。


  ——年度进出口总值再上新台阶。2005年,我国外贸进出口总值首次超过10万亿元人民币;2010年,超过20万亿元;2018年,超过30万亿元,再创新高。


  ——一般贸易进出口快速增长,比重上升。2018年,我国一般贸易进出口17.64万亿元,增长12.5%,占我国进出口总值的57.8%,比2017年提升1.4个百分点,贸易方式结构有所优化。


  ——对主要贸易伙伴进出口全面增长,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进出口增势良好。2018年,我国对前三大贸易伙伴欧盟、美国和东盟进出口分别增长7.9%、5.7%和11.2%,三者合计占我国进出口总值的41.2%。同期,我国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合计进出口8.37万亿元,增长13.3%,高出全国整体增速3.6个百分点,我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贸易合作潜力正在持续释放,成为拉动我国外贸发展的新动力。其中,对俄罗斯、沙特阿拉伯和希腊进出口分别增长24%、23.2%和33%。


  ——民营企业进出口增长,比重提升。2018年,我国民营企业进出口12.1万亿元,增长12.9%,占我国进出口总值的39.7%,比2017年提升1.1个百分点。其中,出口7.87万亿元,增长10.4%,占出口总值的48%,比重提升1.4个百分点,继续保持第一大出口主体地位;进口4.23万亿元,增长18.1%。2018年,我国民营企业对外贸进出口增长的贡献度超过50%,成为我国外贸发展的一大亮点。同期,外商投资企业进出口12.99万亿元,增长4.3%,占42.6%;国有企业进出口5.3万亿元,增长16.8%,占17.4%。


  ——中西部和东北地区进出口增速高于全国整体增速,区域发展更趋协调。2018年,西部12省市外贸增速为16.1%,超过全国增速6.4个百分点;中部6省市外贸增速为11.4%,超过全国增速1.7个百分点;东北三省外贸增速为14.8%,超过全国增速5.1个百分点;东部10省市外贸增速为8.8%。


  ——机电产品出口占比提升,出口商品结构持续优化。2018年,我国机电产品出口9.65万亿元,增长7.9%,占我国出口总值的58.8%,比2017年提升0.4个百分点。其中,汽车出口增长8.3%,手机出口增长9.8%。同期,服装、玩具等7大类劳动密集型产品合计出口3.12万亿元,增长1.2%,占出口总值的19%。


  ——原油、天然气和铜等大宗商品进口量价齐升,铁矿砂和大豆进口量有所减少。2018年,我国进口原油4.62亿吨,增长10.1%;天然气9039万吨,增长31.9%;成品油3348万吨,增长13%;铜530万吨,增加12.9%。此外,进口铁矿砂10.64亿吨,减少1%;大豆8803万吨,减少7.9%。初步测算,全年我国进口价格总体上涨6.1%。其中,原油上涨30%,成品油上涨20%,天然气上涨22.9%,铜上涨3.2%。


  减负增效 民营企业活力提升


  2018年,我国有进出口实绩的民营企业37.2万家,比2017年增长了10.7%。有更多民营企业参与到进出口活动中,民营企业对当年我国外贸增长的贡献度超过50%,对外贸发展的拉动作用更加突出,进出口活力提升明显。


  李魁文表示,民营企业在进出口方面呈现出增速较快、比重提升等诸多亮点的同时,在区域分布实现了梯次发展,进出口商品结构继续优化。2018年,中部、西部和东北地区的民营企业进出口增速分别达到20.3%、18.9%和16.7%,高于东部的12.1%,呈现梯次发展态势,并实现两位数增长。出口方面,2018年民营企业机电产品出口占民营企业出口值的四成以上,其中集成电路、手机、液晶显示板出口分别增长51%、16.8%和34.1%;进口方面,同样以机电产品为主,所占比重也在四成以上,其中集成电路进口增长35.3%,农产品、初级形状的塑料进口分别增长11%和27.5%。


  为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在民营企业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海关总署出台一系列措施,支持民营企业减负增效。通过开展关税保证保险试点,海关总署拓展担保方式,引入保险公司参与海关税收担保,为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减轻负担。


  为进一步鼓励中小企业创新,海关总署对符合条件的中小企业公共服务示范平台,进口有关科研和科技开发用品实行免征进口税收。此外,海关总署还积极推进“多报合一”改革。进出口企业可直接使用国家企业信用信息公示系统“一次报送”企业年报,不再需要向海关多头报送,其中超过六成为民营企业。海关年报事项由120余项减少为40余项,减少比例达到70%。


  李魁文介绍,为更好服务民营企业“走出去”,目前中国海关已与36个国家和地区实现“经认证的经营者”(AEO)互认,支持民营企业享受当地海关提供的各项便利措施。


  扎实推进 质量效益持续提高


  在评价外贸总体表现时,李魁文认为,2018年我国外贸实现了稳定增长,并带动了进出口规模达到新的历史高点,质量效益进一步提高。主要体现在以下五个方面:


  一是营商环境“好”。去年,我国陆续出台一系列减税降费、优化口岸营商环境的政策措施,贸易便利化水平显著提升。据2018年10月世界银行发布的《2019年营商环境报告》,我国营商环境整体提升了32位,其中跨境贸易排名由97位跃升为65位,同样提升32位。此外,年内我国两次提高部分产品出口退税率,有效促进了出口增长。通过主动降低药品、汽车及其零部件、日用消费品等进口关税,有效促进进口增长。


  二是外贸企业“多”。2018年我国经济总体平稳、稳中有进,经济运行保持在合理区间,为对外贸易营造了良好的发展环境。据海关统计,有进出口实绩的企业,由2017年的43.6万家提升到47万家,市场主体活力进一步提升。


  三是贸易伙伴“广”。2018年我国外贸市场多元化取得积极进展,在与传统贸易伙伴保持良好增长速度的同时,积极拓展与全球其他国家和地区的经贸往来。其中,我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非洲、拉丁美洲进出口增速分别高出整体3.6、6.7和6个百分点。


  四是增长动力“强”。从量、价因素来看,去年我国进出口增长数量拉动因素更强。据海关初步测算,我国进口数量指数为106.4,出口数量指数为103.6,数量对进口、出口的贡献程度均超过了五成,外贸进出口增长动力更为扎实。


  五是质量效益“优”。主要体现在进出口更加均衡、区域发展更加协调、产品结构更加优化等方面。从产品来看,部分高附加值机电产品和装备制造产品出口保持良好增势,金属加工机床增长19.2%,手机增长9.8%,汽车增长8.3%;部分重要设备和关键零部件优质消费品进口也保持了较快增长。如集成电路增长16.9%,消费品增长10.9%,其中水海产品增长39.9%。进出口质量和效益进一步提高。


  随着我国进一步扩大开放,以及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深入推进,预计今年我国外贸发展有望稳中提质,质量和效益将进一步提高。李魁文表示,2019年,海关总署将认真落实中央经济工作会议部署,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围绕稳就业、稳金融、稳外贸、稳外资、稳投资、稳预期,扎实推进海关各项改革,着力优化口岸营商环境,推动外贸稳中提质,更好地服务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大局。(记者 张培)


  转自:中国国门时报


  【版权及免责声明】凡本网所属版权作品,转载时须获得授权并注明来源“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违者本网将保留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的权力。凡转载文章及企业宣传资讯,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立场。版权事宜请联系:010-65363056。

延伸阅读

  • 中国外贸出现近三年来首次月度逆差

    针对中国外贸今年2月份出现近三年来首次的月度逆差,海关总署新闻发言人黄颂平13日回应称,主要是受春节因素影响,是正常现象。
    2017-04-14
  • 跨境电商试点一年:拉动地方外贸转型成效初显

    跨境电子商务零售进口税收新政——即“4·8新政”出台已历一周年。一年来,电商行业有人欢喜有人愁,经历阵痛也满怀希望。
    2017-04-14
  • 春季广交会释放外贸回暖信号

    第121届广交会日前进入第二期。从已经结束的第一期展会情况看,受全球市场回暖等周期性因素影响,以及我国支持外贸发展政策的效果显现,我国外贸企稳向好的态势更加明显。
    2017-04-28
  • 从外贸“晴雨表”看中国经济底气

    一季度我国进出口总值同比增长21 8%,表现“亮眼”。对于今年的外贸形势,企业如何看?怎样在“黑天鹅”频频的国际环境中求得更好发展?“一带一路”倡议给企业带来哪些发展新机遇?
    2017-04-28


版权所有: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京ICP备11041399号-2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59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