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三新”经济增加值增速快于同期GDP增速——
新动能崭露头角 造血功能待加强
近年来,我国坚持深化体制机制改革,不断优化营商环境,加强创业服务体系建设,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催生出一大批新的市场主体,以“三新”为代表的新动能快速成长。但值得注意的是,新动能刚刚崭露头角,不少领域依然面临自身造血功能缺失等问题。因此,要进一步加快深化改革,帮助新动能更好地形成自我循环、自我造血的良性运转机制——
近日,国家统计局公布了全国“三新”经济增加值核算结果。根据《新产业新业态新商业模式统计分类(2018)》和《新产业新业态新商业模式增加值核算方法》,经核算,2017年全国“三新”经济增加值为129578亿元,按现价计算的增速为14.1%,比同期GDP现价增速高2.9个百分点。
专家表示,近年来,我国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大力优化创新生态,不断改善创新环境,进一步扩大开放,社会创新创造活力明显增强,推动了以“三新”为代表的新动能快速成长。但值得注意的是,新动能刚刚崭露头角,未来应加快深化改革,帮助新动能更好地形成自我循环、自我造血的良性运转机制。
呈现逐年加速之势
“三新”经济是新产业、新业态、新商业模式的简称,是经济中新产业、新业态、新商业模式生产活动的集合。
2017年全国“三新”经济增加值相当于GDP的比重为15.7%,比上年提高0.4个百分点。分三次产业来看,第一产业“三新”经济增加值为5998亿元,相当于GDP的比重为0.7%,比上年微降0.1个百分点;第二产业“三新”经济增加值为54253亿元,相当于GDP的比重为6.6%,比上年微升0.1个百分点;第三产业“三新”经济增加值为69326亿元,相当于GDP的比重为8.4%,比上年上升0.4个百分点。第三产业“三新”经济增长迅速,增加值现价增速达17.0%。
数据还显示,2015年至2017年我国经济发展新动能指数分别为123.5、156.7、210.1,分别比上年增长23.5%、26.9%和34.1%,呈逐年加速之势。
近年来,国家出台了一系列扶持创新创业的政策举措,各地区各部门也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大力优化创新生态,不断改善创新环境,着力培育壮大新兴产业,加快发展数字经济,进一步扩大开放,社会创新创造活力明显增强,新旧动能转换明显加快。
“加快培育新动能是推动我国经济转型升级、提质增效、行稳致远的重要途径。”国家统计局统计科学研究所所长万东华说,经济发展新动能指数逐年攀升,表明我国经济发展新动能加速发展壮大,经济活力进一步释放,成为缓解经济下行压力、推动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动力。
在“三新”产业的发展中,网络经济发展表现抢眼。万东华表示,随着智能终端的普及以及固定宽带和移动网络不断提速,以电子商务为代表的网络经济对经济发展的推动作用进一步凸显。
数据显示,2017年网络经济指数高达362.1,对经济发展新动能指数的贡献为34.5%,发展最快,贡献最大。依托互联网平台,线上消费继续保持旺盛增长势头,智慧零售、跨界零售等新消费模式异军突起。
研发投入持续加大
“三新”快速发展,与我国研发投入强度持续提高密切相关。
近年来,我国研发投入总量逐年加大,结构不断优化,有力地推动了我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实施,夯实了我国创新型国家建设的基础。
《2017年全国科技经费投入统计公报》显示,2017年我国R&D经费(全社会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投入总量为17606.1亿元,比上年增加1929.4亿元,增长12.3%,增速较上年提高1.7个百分点;R&D经费投入强度(R&D经费与GDP的比值)再创历史新高,达到2.13%,较2016年提高0.02个百分点。
万东华表示,随着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深入实施以及一系列扶持创新创业政策的落地,科技企业加快成长,企业研发投入不断增加,创新成果转化能力明显提高。
数据显示,2017年我国创新驱动指数为143.3,比上年增长13.4%。从主要构成指标来看,全国科技企业孵化器年累计毕业企业数从2016年的9.0万个增加到2017年的11.1万个,增长23.4%。2017年企业R&D经费增长12.5%,增速比上年加快0.9个百分点。
“知识是发展壮大新动能的重要支撑要素,技能人才是新动能转化为新生产力的关键所在。”万东华介绍说,从主要构成指标来看,2017年经济活动人口中硕士及以上学历人口占比0.78%,略高于上年;“四上”企业从业人员中专业技术人员占比14.3%,比上年提高0.3个百分点。
随着企业创新发展和提质增效不断取得新成效,产业结构持续优化升级,新旧动能加速转换。2017年,转型升级指数为132.3,比上年增长6.4%。从主要构成指标来看,2017年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为8.9%,比上年提高0.6个百分点。规模以上工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增长11.0%,比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速高4.4个百分点。
尽管我国研发投入总量逐年加大,结构不断优化,但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整体研发水平仍大而不强、多而不优。国家统计局社科文司高级统计师张鹏建议,应进一步引导全社会加大对研发的投入力度,尤其是前瞻性和应用性基础研究领域;进一步优化我国研发资源配置,突出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深度融合;进一步发挥政府对研发的管理优势,加强国家创新体系建设,深化科技体制改革。
创造有利市场条件
近年来,我国坚持深化体制机制改革,特别是“放管服”改革,优化营商环境,加强创业服务体系建设,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催生出一大批新的市场主体,成为我国创新发展的重要力量。
随着一大批新型市场主体蓬勃兴起,大大激发了经济发展的活力。数据显示,2017年我国经济活力指数为284.3,比上年增长38.4%。从主要构成指标看,2017年全国新登记注册市场主体数量从2016年的1651.3万户增加到1924.9万户,增长16.6%;科技企业孵化器数量从2016年的3255家增加到4063家,增长24.8%。
不过,尽管“三新”经济增加值相当于GDP的比重稳步提升,且按现价计算的增速快于同期GDP现价增速。但也有专家表示,当前我国以“三新”为代表的新动能总体上刚刚崭露头角,不少领域依然面临自身造血功能缺失的问题,更无法替代旧结构、旧动能。
以高新技术制造业为例,中国人民大学近期发布的《2018-2019年中国宏观经济报告》显示,在宏观经济增速放缓的情况下,高技术制造业的产出增速虽仍高于制造业总体增速,但较去年同期增速有所放缓,利润增速也出现了下滑。
中国人民大学副校长刘元春建议,下一步仍应进一步深化改革,为新动能的加速成长创造更有利的市场条件,使其更好地形成自我循环、自我造血的良性运转机制。“看得见的手”要加快推动旧动能的退出,并防止旧动能退出给经济社会发展带来大的冲击;同时,要持续性地在一些基础性领域、战略性领域投放资源,加大共性、基础性研发领域的投入。
也有专家建议,国家应继续加大力度支持各类符合人们美好生活需求、有利于高质量发展的创新创业活动,对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实施包容审慎的监管政策,对符合发展方向但出现小偏差的情况要及时予以引导或纠正,使之有合理的发展空间。对潜在风险很大,特别是涉及安全和造成严重不良社会后果的,应采取果断措施,予以严格限制。对于以创新之名行侵权欺诈之实的,要予以严惩。(记者 林火灿)
转自:经济日报
【版权及免责声明】凡本网所属版权作品,转载时须获得授权并注明来源“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违者本网将保留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的权力。凡转载文章及企业宣传资讯,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立场。版权事宜请联系:010-65363056。
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