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需有望主导下半年经济走向 消费和投资将实现稳定增长


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   时间:2018-07-12





  上半年,面对错综复杂的国内外形势,我国经济延续稳中向好发展态势,经济结构调整优化,动能转换有新进展,质量效益有新提升,改革开放有新亮点,新经济新业态涌现,高质量发展实现了良好开端。


  上半年数据波动与结构改善并存从1-2月的“供需两旺”,再到3月的“小幅波动”,再到5月的部分数据“大幅放缓”,中国经济2018年的“上半场”可谓“一波多折”。多位专家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尽管数据出现了一些波动,但经济结构的改善正在提速,高质量发展取得了一些初步进展。


  上半年经济运行出现波动


  国家统计局最新公布的数据显示,一些反映需求的指标增长速度均出现了不同程度的放缓,例如5月的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速比上月回落0.9个百分点,1-5月全国固定资产投资(不含农户)同比增速比1-4月回落0.9个百分点。


  实际上,上半年经济并非一直在低位运行。1-2月经济实现了“开门红”,多位专家当时指出,“供需两旺”是今年经济开局的主要特点,但随后一些数据出现了“倒V型”走势。以5月波动较大的消费数据为例,今年1-2月该数据的同比增速仍比上年12月加快了0.3个百分点,比上年同期加快了0.2个百分点。但是,在3月进行统计时,消费数据较上年同期却开始出现回落,之后这种趋势一直延续到了5月份。


  投资今年的走势更是一直徘徊在低位。1-2月,全国固定资产投资(不含农户)增速比上年同期回落1.0个百分点。进入二季度,投资增长更为乏力,4-5月同比增速仅为4.9%,比一季度回落了2.6个百分点。需求数据的走弱引发了市场的关注,有分析指出,如果这种趋势持续,或对经济总体增长造成一定压力。


  有专家表示,这种判断现在言之过早。招商证券首席宏观分析师谢亚轩表示,进入二季度,生产与需求背离的现象较为明显,固定资产投资与社会消费品零售增速持续探底,而工业累计同比增速反而比一季度回升0.1个百分点。从需求端来看,一方面存在政策影响的因素,另一方面有部分需求并未体现在现有月度经济指标中。


  高质量发展取得积极进展


  有专家表示,上半年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其实也取得了不少亮点和成绩。中信证券首席经济学家诸建芳就表示,今年前五个月经济数据出现波动,加之中美贸易争端反反复复,使市场对宏观经济平稳运行的担忧增加,但如果对1-5月经济数据进行剖析不难发现,在经济数据出现波动的同时,结构方面出现了不少积极变化。


  国家统计局新闻发言人毛盛勇表示,从消费角度来看,升级类消费保持了比较快的增长势头。从网上消费来看,服务消费增长速度更快一些,这是消费升级的一个表现。从投资来看,尽管整体投资增速有所回落,但是投资的结构在优化。


  谢亚轩表示,经济供给侧的新动能主要体现为高技术产业、工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战略性新兴服务业三项。目前,这些产业均呈现出蓬勃发展的态势。其中,服务业对经济的贡献超过50%,本身就是新动能推动产业结构优化的结果。


  内需是未来经济运行关键


  多位专家认为,下半年经济运行的关键要看投资和消费等内需数据的走势。在谢亚轩看来,从工业增加值的走势看,二季度经济增速与一季度持平的概率较高。如果从GDP增速倒推三驾马车的贡献,消费、投资、净出口的先后排序依然难以改变。他表示,经济下半年仍有望保持韧性,原因在于当前供需两侧的新动能都保持较快增长,规模快速上升,已可与部分传统动能在国民经济的占比等量齐观;民间投资等出现结构性改善,基建投资下降速度逐渐放缓;同时国内政策也已出现微调。


  诸建芳表示,中国对出口的依赖度已经呈下降趋势,内需将主导未来中国经济周期。他认为,消费和投资等内需的走向已经成为解释和决定中国未来经济周期的核心变量,而中国的“内需”则呈现出了多个积极变化。


  而从消费来看,中国银行国际金融研究所研究员高玉伟认为,未来消费有望稳定增长。首先,政策利好有利于提振消费。其次,部分城市房地产销售增长较快,有利于促进家电、家具、家装等消费增长。第三,一系列刺激消费的政策付诸实施,政策效应将逐步显现,有利于新能源汽车、旅游、网购等消费增长。


  毛盛勇表示,外部不确定性、不平衡性、不稳定性有所增加,但是世界经济复苏,包括世界贸易扩张的态势继续延续将是大概率事件,我国外贸仍然有条件保持较好的发展态势。内需这些年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中国经济发展到现在这个阶段,消费规模扩大、消费结构升级、消费贡献提升是必然的发展趋势。所以,接下来要顺应消费升级大势,把消费引领好,加快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扩大优质供给,带动有效投资增加,把内需盘活起来。中国经济下半年有条件保持比较好的增长态势。《经济参考报》


  经济“下半场”有利因素在增多


  过了6月,中国经济踏入到了今年的“下半场”。无论是对中国还是对世界来讲,这个“下半场”都显得意义非凡。站在改革开放40周年的历史节点上,新时代全面深化改革开放如何迎难而上,高质量发展之路如何行稳致远?人们都希望从今年的“下半场”中找到更多的答案。走好今年经济“下半场”,有利因素在增多:


  经济运行稳中向好。宏观稳,GDP已连续11个季度保持在6.7%—6.9%的增长区间,5月份全国城镇调查失业率月度环比和同比均下降0.1个百分点;微观活,前五个月全国新登记企业同比增长12.3%,全社会用电量、铁路货运量等实物指标继续保持增势;信心足,央行发布的二季度企业家信心指数比上年同期提高了10.4个百分点。


  发展质量稳步提升。效益好,前五个月全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利润同比增长16.5%,增速比1—4月加快1.5个百分点;动力足,1—5月新能源汽车产量同比增长85.8%、工业机器人增长33.7%、网上零售额同比增长30.7%;创新强,1—5月份,高技术制造业和服务业投资增长分别达9.7%和12.2%,国内发明专利申请量达56万件,授权量达13.9万件。


  改革开放踏浪前行。进入7月,我国相当幅度降低汽车进口关税,部分日用消费品平均税率也由15.7%降为6.9%,扩大开放一举两得,既推动了经济高质量发展,又满足了人民美好生活的需要。从推动海南成为新时代全面深化改革开放的新标杆,到进一步深化广东、天津、福建自贸试验区改革开放,改革永无止境,开放一往无前,为中国经济扬帆远航提供了澎湃动力。


  走好今年经济“下半场”,风险挑战也有一些:从国际来看,世界政治经济形势错综复杂,国际反全球化思潮和贸易保护主义情绪升温,加剧了世界经济中的风险和不确定性。从国内看,制约经济持续向好的结构性、深层次问题仍然突出,“三大攻坚战”还有不少难题需要破解。从“上半场”转入“下半场”,既考验耐力,也需要智慧。“气可鼓而不可泄”,面对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良好态势,我们应当再接再厉、趁热打铁、乘势而上,让万众瞩目的全年经济“下半场”更出彩、更有看头———


  给“三大攻坚战”铆足劲。“攻坚战”,就意味着要过“深水区”、啃“硬骨头”,也是必须要完成的硬任务。防范风险、精准脱贫、污染防治,与推动发展质量、效率与动力的深刻变革密切相连,契合了高质量发展的题中之义,要在今年取得扎实进展,还须政策更精准、措施更协调,找准“痛点”、瞄准焦点、突破难点。


  为供给侧改革加把力。“破”要更坚决,抓住处置“僵尸企业”这个牛鼻子,清除无效供给的杂草乱木,为新动能茁壮成长腾出空间;“立”要更扎实,加强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加快科技创新能力建设,让新产业、新模式、新业态焕发蓬勃生机;“降”要更彻底,以简政红利、税费“红包”激发微观经济发展潜能,使实体经济“血脉”更畅通、负担更轻、活力更旺。


  让全面深化改革开放挂满帆。在改革开放不惑之年,继续推进的复杂程度、敏感程度、艰巨程度,一点都不亚于当初。过去40年中国经济高速增长靠的是改革开放,未来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仍然要靠改革开放。全面深化改革开放,必须下更强的决心、用更大的气力,推动重大改革成果落地见效,加快重大开放举措开花结果,让新一轮改革开放的红利惠及中国和世界。


  船至中流,尤须击楫奋进。“上半场”,中国经济表现不俗、可圈可点;“下半场”,中国经济蓄势待发、值得期待。走好今年经济“下半场”,关键是要主动同高质量发展的要求对表,对得上的加紧推,对不上的及时改,为改革开放40周年献上一份优异的发展答卷。《人民日报》


  持续增强中国经济发展韧性

  今年以来,世界经济的不平衡、不稳定性有所增加,但是中国经济继续保持总体平稳、稳中向好的发展态势。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实际增长6.8%,服务业生产指数同比增长8.1%,进出口总额同比增长8.6%……国家统计局发布的5月份宏观经济数据,充分说明了中国经济的“强韧性”。


  经济韧性,是指一国或区域经济应对风险、抵御冲击、恢复更新的能力,是经济体与外部环境协同演化以及有效治理的结果。经济韧性好、潜力足、回旋余地大,正是中国经济的基本特征。


  作为“防范风险的最有力支撑”,经济韧性与一个经济体的产业结构、制度环境、历史文化、发展阶段等特征属性紧密相关。改革开放40年来,中国保持了经济的高速发展,现已稳居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之位。美国耶鲁大学高级研究员斯蒂芬·罗奇在《解码中国经济的韧性》一文中称,如果仅以看待本国经济的方式来看待中国经济,而忽视决定中国经济增长走向的更深层次问题与发展大背景,必将导致对中国经济发展前景的整体性误判。


  需要指出的是,经济韧性是动态演变的,是可以通过对经济的实施有效治理来增强的。随着经济总量的不断增大,我国在发展中遇到了一系列新情况、新问题,经济发展面临速度换挡节点、结构调整节点、动力转换节点。当前,我国经济唯有加快现代化经济体系的建设,才能进一步增强经济发展韧性,推动“中国号”巨轮行稳致远。


  大力发展实体经济是进一步增强中国经济韧性的必由之路。基础不牢,地动山摇。只有筑牢实体经济这一基石,才能有效应对外部各类风险的冲击。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是增强中国经济韧性的突破口。只有通过科技创新,塑造更多依靠创新驱动、更多发挥先发优势的引领型发展模式,才能破解经济结构不合理、产业转型滞后等一系列发展困境,而这些都是直接导致经济体发展韧性降低的重要原因。


  此外,推动城乡区域协调发展是增强中国经济韧性的重要支撑。只有通过优化现代化经济体系的空间布局,推动区域之间、城乡之间以及区域内部生产要素、创新要素的自由流动、资源合理配置,才能形成高度韧性的经济空间结构。发展开放型经济是进一步增强中国经济韧性的炼金石,在促进一国经济发展的同时,也可能受外部危机、风险的冲击与传染。但是,只有通过各类微观市场经济主体在开放经济的风雨中反复历练,不断增强管控风险和化解风险的能力,才能最终塑造出经济体的整体韧性。


  深化经济体制改革是增强中国经济韧性的根本保障。制度因素会在两个方面影响经济韧性,一是经济体的“技术—产业”多样性,二是经济体受到外部冲击后培育新增长路径的能力。而增强我国经济“技术—产业”多样性、提高培育新增长路径的能力,只有通过加快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坚决破除各方面体制机制弊端、激发全社会创新创业活力才能实现。《光明日报》


  转自:中国商报


  【版权及免责声明】凡本网所属版权作品,转载时须获得授权并注明来源“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违者本网将保留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的权力。凡转载文章及企业宣传资讯,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立场。版权事宜请联系:010-65363056。

延伸阅读

  • 新消费政策红利将持续加码 六大领域蕴含万亿商机

    记者了解到,今年有关部门将采取多项措施促进居民消费扩大和升级,包括增加消费领域特别是服务消费和绿色消费有效供给,开展加快内贸流通创新、推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扩大消费专项行动,推动实体店销售和网购融合发展等。
    2017-04-17
  • 扩大和升级信息消费 增强经济发展动力

    共享单车、虚拟现实、在线教育、在线医疗等每一个新兴消费业态的背后,都是一个大产业。中国国务院常务会议10日决定,扩大和升级信息消费。
    2017-05-12
  • 肉蛋菜降价利好消费者 商务部提醒防“菜贱伤农”

    肉蛋菜等农产品价格近期下降明显。商务部新闻发言人孙继文8日表示,此轮价格下降的主要原因是供应增加,这对广大消费者来说是利好消息,但商务部也将密切关注“菜贱伤农”可能产生的负面效应。
    2017-06-09
  • 助推经济发展“火车头” 中国消费金融动力有多强?

    助推经济发展“火车头” 中国消费金融动力有多强?

    数据显示,2016年,中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为33 2万亿元(人民币,下同),同比增长10 4%,高于GDP增速。同年,中国金融机构消费信贷余额占各项余额比例达到23 03%,新增消费信贷6 1万亿元,占全年新增贷款的50 22%。
    2017-06-18


版权所有: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京ICP备11041399号-2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59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