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顾上半年,央行已累计开展三次定向降准,稳健中性货币政策助推金融体系去杠杆成效明显。展望下半年,分析人士认为,尽管流动性措辞由“合理稳定”微调至“合理充裕”,但整体而言,央行稳健中性货币政策基调不会改变,未来货币政策在推进去杠杆时,也会更加注重力度和节奏,更好把控宏观流动性平衡。
分析人士同时预计,去杠杆仍是“持久战”,未来货币政策或呈现紧信用与宽货币搭配格局,继续释放结构性去杠杆信号,预计年内央行政策力度和节奏仍会相机微调,下半年有0.5至1.5个百分点的降准空间。
资金面改善缓释小微融资难
近日,针对小微企业融资难、融资贵问题,央行接连出招。继24日央行宣布,7月5日起下调国有大型商业银行等人民币存款准备金率0.5个百分点后,25日央行等五部委联合印发《关于进一步深化小微企业金融服务的意见》,多举措缓解小微企业融资难融资贵问题。
近期央行流动性操作力度也明显加大,且搭配运用工具组合,投放覆盖短期、中期和长期的各类流动性,过去两周,央行净投放6800亿元,远超去年同期830亿元,DR007、3个月Shibor与同业存单发行利率均出现回落。对此,业内人士认为,这是政策调整以对冲去年11月以来多项去杠杆政策叠加带来的紧缩效应,也符合央行今年来持续促进小微企业融资的方向。
中信证券首席固收分析师明明表示,我国对小微企业的融资促进政策密集出台,通过税收政策、货币政策共同助力解决融资贵、融资难问题。“今年以来,民营企业信用危机不断暴露,小微企业融资再遇瓶颈。对此,国家实施组合拳,定向降准及扩大MLF担保品范围一起助力解决小微企业融资难问题。”明明说。
明明进一步表示,2017年以来,监管机构接连出台针对表外理财、银行委外、通道、非标等业务的强监管政策,对其他企业融资尚无明确支持政策出台。但是从历史经验来看,后续其他企业融资或陆续跟进。
结构性去杠杆仍将持续推进
防范化解重大风险在“十九大”报告中被列为三大攻坚战之首,去杠杆是其中的重中之重。多位专家表示,从近期央行政策及操作看,未来我国继续稳步推进结构性去杠杆的方向仍然明确,但方式或将更加温和和精准。
“从整体宏观杠杆的角度来讲,债转股是非常有效的降低宏观杠杆的手段。”国家金融与发展实验室副主任曾刚表示,央行通过定向降准过程中对债转股的投向进行强调,一方面释放出更多资金,有助于银行向这方面发展,同时在政策引导方面,吸引更多目光关注这一领域,把更多精力投入这方面,这也是为更有效地管控宏观杠杆创造条件。
联讯证券首席宏观研究员李奇霖同样认为,定向宽松是经济防风险的需要,也是为了缓解去杠杆过程中,对民营和小微企业不对称的负面冲击。他分析指出,今年来去杠杆的方向已经发生变化,去年政策着力点是金融机构的负债端,而今年是金融机构的资产端。
天风证券银行业首席分析师廖志明预计,当前偏紧的信用环境将有所改观,去杠杆节奏更加温和。“货币与信贷额度已悄然微调,信贷额度管控或进一步放松,以降低实体经济成本;通过贷款多增去抵补表外融资下降的思路较为明确,社融有望回到平稳增长之轨道上。”
尽管去杠杆取得一定成效,但国泰君安证券全球首席经济学家花长春提示,用流动性工具来解决信用风险引发的问题,若没有强有力的窗口指导,实施效果还需要进一步观察。“在金融去杠杆的大背景下,货币政策边际放松对冲宏观审慎收紧是不得已的选择。如果既要打破刚性兑付、将金融同业杠杆降到合理水平,又要不造成民企、小微企业融资‘一刀切’地收紧,需要诸多政策和改革相互配合,如建立有效的信用评级体系、‘僵尸国企’实实在在破产、建立房地产长效机制等。”
进一步降准空间依然存在
在6月20日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中,有关流动性的表述为“保持流动性合理充裕和金融稳定运行”,而在今年第一季度货币政策执行报告中使用的措辞则是“保持流动性合理稳定”。同时,随着年内第三次定向降准落地,市场对货币政策的预期转向结构性宽松。在货币政策工具方面,多位业内人士表示,我国未来可能采取“非对称加息”对冲贬值预期,即使用“降准+加息”组合呵护资金面。
“货币环境可能呈现紧信用、宽货币格局,公开市场操作逆回购利率调升进程应该已经结束。”兴业银行首席经济学家鲁政委表示。
兴业证券研报指出,当前货币政策仍不离稳健中性的总基调,只是在当前国内外日趋复杂的经济金融环境下,进一步强化了预调微调的作用,央行会更加关注市场预期的稳定,更快应对外部冲击。
在引导表外回归表内的过程中,机构普遍认为未来降准仍有空间。中金公司首席经济学家梁红预计今年还将降准150个基点,表内信贷额度有望扩张,银行尤其是中小银行的资本金补充有望加快,而且可能会通过资管新规的细则发布为金融去杠杆提供更加务实、可行的操作原则。
鲁政委认为年内仍有0.5至1.5个百分点的降准空间,“历史数据显示,法定准备金率调整对M1增速有一定的领先性,因此,下半年M1同比有望出现回升。年内可能的降准将带动央行总资产增速下降,总体来看货币市场利率可能缓慢回落。”他说。(实习记者 向家莹)
转自:经济参考报
【版权及免责声明】凡本网所属版权作品,转载时须获得授权并注明来源“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违者本网将保留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的权力。凡转载文章及企业宣传资讯,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立场。版权事宜请联系:010-65363056。
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