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10日,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出席博鳌亚洲论坛2018年年会开幕式并发表重要主旨演讲。习近平主席宣布了中国进一步“敞开大门”的重大举措。习近平主席提出,中国不以追求贸易顺差为目标,真诚希望扩大进口,促进经常项目收支平衡。
那么,“扩大进口,我们买什么”?为什么要扩大进口?扩大进口靠什么?为您一一梳理↓↓
扩大进口,我们买什么?
数据显示,从1978年到2017年,中国货物贸易进口总额从109亿美元提高到1.87万亿美元,中国进口的年均增速为14%。在进口快速增长的同时,中国大陆游客在境外消费额依旧很高,2016年达到2600多亿美元,表明中国消费者对国际市场上特色优势产品的需求较高。
商务部研究院外贸所所长梁明:如果我们降低这些商品的关税,会进一步把国外的这些消费引导到国内来,增加国内的消费,不仅对中国的经济增长是有利的,对中国的消费者会带来实实在在的好处。
据悉,近年来,我国大幅降低了部分产品的进口关税。商务部数据显示,截至2018年1月11日,我国对8000余种进口产品实现了零关税。以农产品为例,格鲁吉亚和智利的红酒进口关税,由14%到30%降为零关税。以工业品为例,瑞士部分手表进口关税降低了50%;韩国的电冰箱、电饭锅等产品进口关税降低了40%,并将在几年后降为零关税。
未来,中国将实施一系列新举措来主动扩大进口,降低部分产品进口关税,老百姓消费升级的需求也将被进一步满足。
商务部新闻发言人高峰:我国总进口额近三分之一的产品,可以享受自贸协定优惠关税待遇,其中大部分是终端消费品。
海关总署新闻发言人黄颂平:在主动扩大进口方面,今年我们将相当幅度降低汽车进口关税,同时降低部分其他产品进口关税,努力增加人民群众需求比较集中的特色优势产品进口。同时,还将继续实行深入推进“三互大通关”,还有“单一窗口”的建设,为企业通关便利提供条件,降低企业通关成本。
扩大进口,进口商品一定会更便宜吗?
降关税一直备受大家关注。日前,国务院也宣布对于进口的抗癌药降关税。是否意味着我国扩大了进口之后,关税就能降,关税降了东西一定会便宜?
央视财经评论员马光远:影响价格的因素非常多。从我国价格的整个构成来讲,进来的时候有关税的因素,进来以后还有其他相关的各种税费因素,再加上未来对很多产品消费需求的提升,国际市场发现这个变化后,它的价格未必会降。比如,同样的产品进入到国内以后,国外发现中国产的东西可能不如他们的,那么价格还是降不下。降关税的目的是引导消费,符合中国未来经济发展战略,并不见得价格会有太大的变化。也就是说对老百姓的需求提升有帮助,但降关税并不一定会让价格下降。
中国贸促会研究院国际贸易研究部主任赵萍:降关税之后价格可能不会硬生生地下降,但是从长期发展角度来说,价格还是会呈现一个合理下降的趋势。因为降关税后意味着贸易自由化程度提高,未来进到中国的产品的品类品牌越来越多,市场竞争越来越激烈,可能会国内生产同类产品和国外产品相比较,竞争力并不是很强。对于外资品牌来说进入中国市场可能采取一种方法,刚进来定的价格非常高,让人认为这个东西是高端商品,因此它的利润率非常高,但是它的价格并没有因为关税的下降而下调,因为这是一种定价策略。
中国贸促会研究院国际贸易研究部主任赵萍:但是因为进来的品牌多了,那么国际间不同品牌的竞争也会变得更加激烈,市场竞争就意味着行业的利润会被摊薄,整体价格肯定会呈现下降的走势。更为重要的是,进口对于国内不只是满足近期消费需求,对于产业升级也会产生非常明显的技术溢出效应,那么国内的产业随着开放,它会倒逼产业升级,我们国内满足消费需求供给能力越来越高,未来必然在竞争当中价格合理回归。
除了买进口商品,还要“买”什么?
一说到进口,不仅仅是商品,还有服务,甚至背后还有一个个企业和所代表的产业链。而现在主动扩大进口,除了进口大家想买的商品之外,我国还应该进口什么?
央视财经评论员马光远:改革开放40年来,我国进口商品,包括它的技术、理念、企业管理等等无形层面对中国经济的提升非常大。过去40年,我们必须承认一个最基本的共识,就是开放越大的领域,我们的竞争力越强。比如中国的家电领域,中国制造的很多领域开放度特别大,经过40多年以后,国内在这个方面的竞争力已经有非常巨大的提升,所以在下一步研究中国进口带来的过程中,我们如果要改变中国进出口的失衡,有一个很好的进口战略:一方面提升有效供给,另外一方面扩大产业的竞争,对我们自身增加竞争力也有很大的好处。所以,扩大进口并不像有些人担心的一样,会冲击国内产业,反而对国内产业本身的竞争力有很大的提升作用。
商务部研究院外贸所所长梁明:如果发达国家放宽对华高技术产品出口管制,中国能进一步扩大先进的技术设备和关键零部件的进口,则可以弥补我国在先进技术和设备上的短板,通过优质的进口来扩大优质的出口,从总体上促进我们产业结构的调整以及出口结构的调整。
转自:央视财经
【版权及免责声明】凡本网所属版权作品,转载时须获得授权并注明来源“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违者本网将保留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的权力。凡转载文章及企业宣传资讯,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立场。版权事宜请联系:010-65363056。
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