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为重庆市云阳县青龙街道健民村三坝溪船舶建造基地的航拍照片,7艘主体基本完成的新船矗立在库岸边。饶国君 摄(人民图片)
在浙江省首个机器人主题展馆机器人博展中心里,观众在观看智能机器人相互进行搏击。龙巍 摄(人民图片)
在安徽省马鞍山市博望机床刃模具展示中心,i5智能机床展示引人注目。张发平 摄(人民图片)
制造业是国民经济的主体,是立国之本、兴国之器、强国之基。2015年,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以下简称《建议》)明确指出,加快建设制造强国,实施《中国制造2025》。2017年,中共十九大报告再次明确指出,加快建设制造强国,加快发展先进制造业。
在新时代,已是制造大国的中国,要实现发展的可持续性,必然要经历由大到强的转变。在新科技革命兴起,人类步入智能制造时代的当下,建设制造强国,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从制造大国走向制造强国,这条路该怎么走,是我们必须思考的时代课题。
创新驱动是发展核心
1月8日,在美国拉斯维加斯的国际消费电子展上,一辆名为拜腾的新能源汽车吸引了众多参展者的目光。这款车的独特之处在于车内的中控和仪表盘,被一块长达1.25米的50英寸全触摸屏幕取代。这是全球量产车型里最大的车载屏幕,它不但支持触摸控制、语音识别,而且功能丰富,可用于导航、播放音乐与视频、接听电话等。这块屏幕的设计制作商,是中国企业京东方。
在京东方,平均每天有15件发明专利诞生,全球首发产品覆盖率达39%;各种炫酷的产品足以让每个看到它的人瞠目——全球尺寸最大的8k分辨率显示屏;比普通A4纸更薄的柔性显示屏;不同角度会显示不同画面的双视屏幕……京东方的成功,只是中国制造由大变强的万千缩影之一。
而驱动这一切变化极速发生的,是创新。
在过去的10年中,中国专利数增长了10倍,中国正从制造大国向全球创新研发引擎转变。2017年前11个月,中国先进制造业增长迅速。其中,高技术制造业主营业务收入同比增长13.4%,智能制造产业产值已达到1.5万亿元。中国的先进制造业不但打造出航天航空、数控机床、高铁、超算、新能源等多张“名片”,更逐步向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方向迈进。
2017年,三一重工集团联合腾讯云打造“根云”平台,为制造企业提供专业数据分析、应用开发等服务,成为中国首个国家战略级工业互联网平台。目前,该平台已经在全球接入超过23万台工程机械,累积工程机械数据1000多亿条。与同行业相比,该平台的易损件备件呆滞库存降低了至少40%,下游经销商每年因此将节约库存超过3亿元。
建设工业互联网,实现智能制造,被认为将是第四次工业革命的核心,同时也是欧美强国制造业目前努力的方向。中国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研究院工业经济研究所所长秦海林认为,2017年,中国先进制造业正加速应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技术,破解生产过程中的“信息孤岛”,实现“数据实时共享”,促进“物理世界+数字世界”加速融合。
2017年中,无论是政府工作报告,还是中共十九大报告,都明确提出将人工智能作为一项发展内容。智能家电、机器人、无人驾驶汽车、智能工厂……在消费升级的背景下,中国诸多制造企业拥抱了智能化浪潮。根据艾媒咨询的数据,预计到2019年,中国人工智能产业规模将达到344亿元。
2015年,在国务院印发的《中国制造2025》战略中,“创新驱动”被列为我国从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转变的首要基本方针。2017年11月27日,《深化“互联网+先进制造业”发展工业互联网的指导意见》则将“工业互联网”看作是新工业革命的关键支撑和深化“互联网+先进制造业”的重要基石。
不论是发展高精尖领域,还是推动制造业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创新都将成为中国走向世界的“硬通货”。
经济建设需绿色基因
1998年,万里长江第一坝——葛洲坝建成,担当工程建设主力军的中国葛洲坝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走入人们的视野。20年后,一条具有“葛洲坝”特色的绿色发展之路,又让这家公司重新立于潮头。
葛洲坝集团着手推广水泥窑协同处置项目,依托所属水泥窑线企业,采用国际先进的水泥窑协同处置固体废物系统集成技术及工程化应用技术,着力变废为宝,化解城市生态环境危机。其中,葛洲坝老河口示范线可年处置生活垃圾约15万吨,节约土地约40亩,节省3.1万吨黏土质原料。
《中国制造2025》提出,绿色发展是实现制造业由大变强的一项基本方针。坚持把可持续发展作为建设制造强国的重要着力点,加强节能环保技术、工艺、装备推广应用,全面推行清洁生产。发展循环经济,提高资源回收利用效率,构建绿色制造体系,走生态文明的发展道路。
张家港企业沙钢把节约能源、少用能源作为环境保护工作的重要举措,根据“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的循环经济理念,坚持从源头抓起,搞好资源综合利用。“十二五”以来,投入数十亿元,实施了重大节能创新项目100多项,实现了煤气、蒸汽、炉渣、焦化副产品和工业用水“五大循环回收利用工程”,通过变废为宝,每年循环经济产生的效益占企业总效益的20%以上,成为了企业非钢效益的“绿色”增长点。
无论是基于对全球资源的巨大依赖和提升未来制造核心竞争力的考虑,还是顺应人民群众对青山碧水的盼望和要求,推进绿色制造都到了紧迫关口。建设制造强国,必须加快制造业的绿色改造。
工业制造对资源能源的需求量很大。我国2014年消耗的能源是42.6亿吨标准煤,其中70%左右用于工业消耗。为落实《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和《中国制造2025》战略部署,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促进工业绿色发展,中国工业和信息化部制定了《工业绿色发展规划(2016-2020年)》。
《规划》明确了发展目标,即到2020年,绿色发展理念成为工业全领域、全过程的普遍要求,工业绿色发展推进机制基本形成,绿色制造产业成为经济增长新引擎和国际竞争新优势,工业绿色发展整体水平显著提升。
结构调整铸强国根基
方向决定道路,道路决定命运。建设制造强国,结构调整先行。
中共十九大报告指出,加快建设制造强国,加快发展先进制造业,推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在中高端消费、创新引领、绿色低碳、共享经济、现代供应链、人力资本服务等领域培育新增长点、形成新动能。支持传统产业优化升级,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瞄准国际标准提高水平。
2017年7月8日,伴随着3号炼铁厂1750立方米的高炉出完最后一炉铁水,拥有近60年历史的济南钢铁集团正式全线停产。未来,济钢将重点发展城市服务业、现代物流业等新兴产业,实现转型升级。
《中国制造2025》提出,应坚持把结构调整作为建设制造强国的关键环节,大力发展先进制造业,改造提升传统产业,推动生产型制造向服务型制造转变。
服务型制造,简言之就是从卖产品到卖解决方案。我国服务型制造发展目前已经进入加速新时期,出现了系统解决方案、个性化定制服务、在线支持服务等新模式。
1月6日,美国电气电子工程师学会新标准委员大会通过了一项由中国海尔主导的大规模定制国际通用要求标准。该标准基于海尔研发的智能制造云平台,它实现了用户、供应链与设备直接互联互通,能够为用户提供个性化定制。
海尔集团董事局主席、首席执行官张瑞敏说:“海尔是和德国、日本、美国的企业一同竞争,最终海尔胜出了,这是一个突破。”海尔表示,和国际模式相比,海尔的平台跟用户联系更紧密,用户可全流程参与大规模定制,效率更高,精度也更高。
我国制造业企业目前的服务收入占总营业收入的比重不到10%,低于世界500强企业25%的水平。未来如何进一步推动企业转型发展,一套完整的指标体系不可或缺。
2018年1月24日,上海市公布了全国首个服务型制造的统计和评价指标体系。体系确定了服务规模、服务投入、服务贡献、服务能力和服务发展五大效能指标,提出“服务化率”这一综合性和标志性指标。
上海迪爱斯信息技术股份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周奕说,“我们现在有了政策性、指标性的标杆,我们国内企业往这方面转型,就有准星了。”
中共十九大报告指出,促进我国产业迈向全球价值链中高端,培育若干世界级先进制造业集群。这有利于优化产业空间布局,推动发展提质增效。
中国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研究院副院长王鹏表示,培育世界级先进制造业集群,要注意三个“并重”。一是培育发展新兴产业和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并重。二是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并重。三是东部沿海地区率先培育与中西部地区重点突破并重。广大传统企业完全有机会深度参与到这项工程中来。
目前,一批先进制造业集群正在我国崛起。以电子信息、高端装备等为主的长江经济带,以人工智能、生物技术等为主的珠三角产业集群以及“中国硅谷”中关村科技园、“中国数谷”贵阳大数据产业集群、“中国光谷”武汉光电信息产业集群……因地制宜、特色突出、区域联动、错位竞争的制造业发展新格局正在形成。
工信部部长苗圩指出,要“把战略定力、方针指引、路径方向、政策支撑统一于制造强国的“三步走”战略实践”。根据《中国制造2025》的规划,到2049年,中国将力争实现跻身制造强国的目标。(杨俊峰 原洋 李京泽)
转自:人民日报海外版
【版权及免责声明】凡本网所属版权作品,转载时须获得授权并注明来源“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违者本网将保留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的权力。凡转载文章及企业宣传资讯,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立场。版权事宜请联系:010-65363056。
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