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各地“两会”的召开,2017年地方经济“成绩单”相继公布。从已经公布的情况看,各地呈现出稳中有进、转型升级步伐加快、新旧动能接续转换的良好趋势。多位专家表示,2018年经济稳中向好、结构持续优化的趋势是确定的,但与此同时也要注意到一些不确定性因素。
(图片来源:互联网)
地方“两会”聚焦民生经济
近期省级“两会”密集召开,民生经济话题成为重点。与此同时,各地陆续公布了去年经济数据,显示出了新旧动能接续转换的良好趋势。
专家表示,2018年经济将继续稳中向好,结构持续优化,但国内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一些不确定因素也要警惕,经济提质增效任重道远。
各地相继拉出“民生清单”
每年年初各省召开的“两会”被视为新一年经济工作的重要风向标。
根据已公布的信息显示,今年31个省级“两会”将于1月内完成全部议程。业内普遍预测,民生经济会成为各地今年“两会”的重要议题。
从各地此前召开的经济工作会议部署工作可以看出,2018年各地的主要目标几乎都包括了进一步加强和改善民生,织牢民生保障安全网,继续对接用好国家守住民生底线的社会托底政策,不断提升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和幸福感等。
实际上,各地已相继拉出了2018年的“民生清单”。例如江苏省提出,2018年将进一步提高城乡低保水平,城乡低保标准分别提高5%和8%以上,农村低保最低标准提高到每人每月430元,稳步提高城乡低保一体化率和实际补差水平。
而北京市日前就2018年的28件民生实事项目征集民意,包括新增3万个学位缓解入园难、手机APP试点“无卡”乘公交地铁和挂号看病、建设筹集各类保障性住房5万套、地下人防空间提供1万个停车位等。
在专家看来,2018年各地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将继续提速,但目前仍然存在发展不平衡的问题,需要着力加以解决。“以养老为例,目前作为第一支柱的基本养老保险制度比较健全,作为第二支柱的补充养老保险制度,即企业年金发展相对滞后,第三支柱即个人养老金制度还没有真正建立起来。”中国劳动和社会保障科学研究院院长、研究员金维刚指出,目前包括人社部、财政部等相关部门已经开始协同银行业、保险业、基金业等相关行业加快研究个人养老金制度方面的政策。
新旧动能接续转换呈现良好趋势
随着各地“两会”的召开,2017年地方经济“成绩单”相继公布,截至1月22日,全国31个省、市、自治区中共有16个地区公布了相关数据。从已经公布的情况看,各地呈现出稳中有进、转型升级步伐加快、新旧动能接续转换的良好趋势。
贵州省已经连续多年经济增幅位于全国前列,据贵州省发改委常务副主任、省统计局局长张平介绍,贵州省2017年的经济“成绩单”有多项具体数据体现出了转型升级加快的节奏,例如全省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348.86亿元,比上年增长39.9%,增速高于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30.4个百分点;医药制造业增加值比上年增长21.3%;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增加值增长86.3%等。
四川省2017年经济增速比上一年有所提高,四川省统计局新闻发言人熊建中表示,从四川经济的产业结构、居民消费结构等方面能够发现,四川省经济的稳定性、协调性、韧性和抗风险能力在不断增强。从产业结构看,2017年第三产业在经济结构中的比重达到49.7%,比2016年提高了2.4个百分点;七大优势产业占制造业比重达到81.5%,比2016年提高了3.6%。
专家表示,加快经济转型是高质量发展的应有之义,高质量发展的根本出路就是通过改革促进创新。“增长的动力从要素驱动转变为创新驱动,全要素生产率对经济增长将做出更大贡献,经济结构变迁呈现出优化升级的特点。”中国财政科学研究院宏观经济研究中心研究员王志刚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
仍需警惕不确定性因素
多位专家表示,2018年经济稳中向好、结构持续优化的趋势是确定的,但与此同时也要注意到一些不确定性因素。国家发改委新闻发言人严鹏程日前表示,当前国际环境仍然错综复杂,国内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一些突出问题还有待解决,宏观经济提质增效、持续发展任重道远。
民生证券研究院宏观固收研究主管张瑜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2018年经济发展仍将面临多重不确定性因素。一是财政压力依然较大。二是全球贸易面临高基数问题,2018年名义增速大概会在5%至6%,相对于2017年的10%将出现较大回落,因此对经济的拉动可能会出现边际回落。三是金融紧缩滞后效应逐渐显现。四是随着2018年监管细则的落地,以及去杠杆和防风险的延续,可能会引发一些资产价格波动。
北京大学经济研究所常务副所长、经济学院教授苏剑指出,除了投资需求方面可能有所下滑外,2018年中国经济仍要防范滞涨风险、房地产泡沫风险以及汇率的风险。“2017年去产能、环保督察、油价上涨以及美国减税加息等因素,可能会在一定程度上导致生产成本的上升和供给的下降。”苏剑说。
转自:经济参考报
【版权及免责声明】凡本网所属版权作品,转载时须获得授权并注明来源“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违者本网将保留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的权力。凡转载文章及企业宣传资讯,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立场。版权事宜请联系:010-65363056。
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