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暖”是我国出口企业今年以来比较一致的感受,也成为2017年外贸关键词。这一年,我国外贸将三年来首次回归正增长,圆满完成年初定下的“实现回稳向好”的目标。
(图片来源:互联网)
时近岁末,记者在珠三角等地和广交会等平台走访代表性大企业时,得到了不少好消息:今年上半年,美的海外收入313.3亿元,同比上升14.77%,美的集团董事长兼总裁方洪波说,预计集团全年海外收入占总营收比例有望接近50%;TCL董事长、CEO李东生说,今年TCL海外业务收入保持稳步增长,预计未来占总营收比重将超50%。青岛海信国际营销股份有限公司副总经理朱聃也透露,2017年海信彩电业务的海外收入将首次超过国内收入。
这种向好态势不仅在我国传统出口优势领域出现,在一些新型产业领域也一样明显。就在12月初,深圳比亚迪公司向日本冲绳那霸新港正式交付10辆K9纯电动客车。这是日本国内迄今最大一笔新能源客车采购订单,也是冲绳首支纯电动巴士车队。比亚迪董事长兼总裁王传福表示,企业刚刚开发摩洛哥市场,未来将进一步推动中国新能源产业在非洲的应用。
增速的背后,更加可贵的是结构的变化和动能的切换:这一年,我国外贸新动能愈加显现,外资结构持续优化,对外投资挤出“水分”。
看外贸,今年以来,我国一般贸易出口占比进一步提升至54.4%,机电产品出口占比进一步提升至58.1%,其中汽车、计算机及其零部件、集成电路和手机分别增长27.5%、19.3%、12.7%和9.1%。民营企业继续保持出口第一大经营主体地位。我国对金砖国家和“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出口快速增长。
看外资,今年以来,高技术业吸收外资增长迅猛。高技术制造业和高技术服务业实际使用外资分别增长9.9%和100.9%,其中,计算机及办公设备制造业、信息服务吸收外资分别增长42.7%和167.1%。近期,美国思科、通用电器、沃尔玛,德国西门子、巴斯夫、欧绿宝等一批世界500强或行业龙头企业已对我国投资或意向投资。
看对外投资,今年以来,房地产业、体育和娱乐业对外投资没有新增项目,非理性对外投资得到进一步有效遏制。“挤水分”效应下整体对外投资下滑的同时,我国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投资占比进一步提升,对外承包工程带动货物出口137.3亿美元,同比增长3.9%。
外贸、外资、对外投资,也正在以前所未有的紧密程度融合。《经济参考报》记者调研发现,传统的出口企业正通过融入跨境电商、加速技术升级、拓展海外市场等方式,从渠道、产品、市场多个维度加大创新力度,融入全球的方式也从最早的单一出口“卖全球”,转变为全方位参与国际竞争的“买全球”、“布局全球”。
“在转型跨境电商的初期,我们对自己的定位仅仅是音箱的生产商和制造商,但随着我们利用创新的产品,借助电商平台不断突破国际市场,我们看到了跨境电商领域蕴含的巨大潜力,也因此开始着力打造DOSS品牌。未来,我们的企业愿景是‘打造智能家居闭环生态链’。”深圳万德仕科技发展有限公司董事长李勇说。
亚马逊中国副总裁、亚马逊全球开店亚太区负责人戴竫斐说:“当前,贸易环境发生巨大变革,跨境电商已经成为中国企业出口的重要通路。”亚马逊日前全新发布“下一代贸易链”整合解决方案,借助亚马逊的全球资源与本地化专业服务,满足不同类型中国卖家的多样化升级需求,充分把握新贸易时代赋予的无限商机,助力中国卖家“扬帆出海”。
袜业企业中昊针织总裁高宝林对《经济参考报》记者表示,截至目前,企业已经有1200台智能机器人投入使用,通过采用先进设备和新型原料,不断开发出新产品,以高档袜品参与国际竞争。
不论是山东等环渤海湾区域还是珠三角、长三角区域,纺织鞋帽等代表的劳动密集型企业普遍同时在开展产品升级和海外布局。即发集团、华孚色纺、岱银集团等一批老牌纺织企业都已经在海外设有大量工厂。这些海外生产基地与国内设计研发中心相配套,成为不少中国纺织企业产业链的自然延伸。
除了海外产能的加速扩展,纺织企业的海外投资形式也越来越多元,通过品牌收购、渠道拓展、技术合作、资本运作等方式,中国企业不断进行转型升级,以此提升在全球产业链中的位置。“从紧挨消费市场、缩短营销成本出发,我们海外销售以经销商为主体,进入大型商超、百货公司等场所。”上海丝绸集团品牌发展有限公司海外业务部专员陆欣说。目前,公司正筹划在西班牙巴塞罗那开设第一家海外直营店。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有序放宽市场准入,全面实行准入前国民待遇加负面清单管理模式,继续精简负面清单,抓紧完善外资相关法律,加强知识产权保护。促进贸易平衡,更加注重提升出口质量和附加值,积极扩大进口,下调部分产品进口关税。大力发展服务贸易。继续推进自由贸易试验区改革试点。有效引导支持对外投资。
业内分析指出,下一步,提升出口质量和附加值,培育出口竞争新优势将成为重点,扩大进口的系列政策也有望出台。(记者 孙韶华 王攀)
转自:经济参考报
【版权及免责声明】凡本网所属版权作品,转载时须获得授权并注明来源“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违者本网将保留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的权力。凡转载文章及企业宣传资讯,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立场。版权事宜请联系:010-65363056。
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