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为众多企业代表在沈阳片区政务服务中心咨询注册。杨青摄(新华社发)
京沈高铁辽宁段轨道板铺设完成。杨青摄(新华社发)
2.1%、6.5%、6.3%,这是辽宁、吉林、黑龙江三省上半年的经济增长成绩单。数字的背后所折射出的,是近年来东北地区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走出发展低谷,逐步企稳向前的发展态势。
十八大以来,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东北大地改革潮起,千帆竞发,在爬坡过坎中奋力前行。尤其是在2015年7月,习近平总书记就推动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提出着力完善体制机制、着力推进结构调整、着力鼓励创新创业、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的要求。自此,“四个着力”有如大厦的4根支柱,撑起了老工业基地振兴发展的新格局,开启了东北振兴的新局面。
1、治本之策——完善体制机制
曾经,“投资不过山海关”的说法盛行一时。因为这句“名言”,许多投资者对东北这片土地望而却步。
“谁说投资不过山海关?我们在这里投资20亿元呢。”福耀集团副总裁何世猛说。今年3月,福耀集团投资的项目在辽宁省本溪市平山区动工,1年后,这里将诞生一座国内最大的汽车用浮法玻璃单体工厂。
投资者的信心为何又回来了?这与东北地区不断完善体制机制、改善营商环境密切相关。事实上,为了不再“背锅”,整个东北都在为改善投资环境而努力:近年来,辽宁省出台了全国第一个《优化营商环境条例》,设立省营商环境建设监督局;黑龙江省取消或下放省级行政权力942项、权力清单精简71.2%,非行政许可审批全部清零;吉林省的省级非行政许可项目实现“零审批”,审批时限整体压缩50%……东北三省用足政策红利,紧紧抓住改革攻坚的“牛鼻子”,以一步步关键落子打开振兴发展新局面。
把视域提升至国家层面,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东北振兴工作。2016年4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的若干意见》对外公布,从顶层设计和系统部署两个层面,谋划东北新一轮振兴方略,掀开了实施新一轮东北振兴战略的大幕。此后,《东北振兴“十三五”规划》《东北地区与东部地区部分省市对口合作工作方案》等文件相继出台。
习近平强调,坚决破除体制机制障碍,形成一个同市场完全对接、充满内在活力的体制机制,是推动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的治本之策。
在中央和地方的共同努力下,东北地区破解“市场经济意识不强、市场化程度不高”等体制性问题,持续深化“放管服”改革,降低制度性交易成本,把过多、过滥干预市场的公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里,以改革红利激发振兴发展更大活力。
2、关键之举——推进结构调整
在册职工减少7万人,关闭矿井10座,去年同比减亏23.7亿元……这一连串数字,是东北最大国有煤炭企业龙煤集团改革攻坚的真实写照。近年来,煤炭市场低迷,龙煤集团也随之陷入困境。于是,黑龙江省和龙煤集团横下心来,通过建立保底和再就业机制、分离企业办社会职能等举措,推行自我改革。
龙煤改革反映了整个东北推进经济结构调整的“大棋局”——仅去年一年,东北三省就累计实现钢铁去产能1300多万吨,煤炭去产能4000多万吨。
过去,煤炭、石油、钢铁等工业产品堪称东北经济的晴雨表。其市场行情看涨,经济就旺;市场一冷却,经济就着凉。基础雄厚、资源富集的东北,为何经济底子如此不牢?这是产业结构单一的“病灶”在作怪。而如何摆脱资源和投资依赖,则成为东北振兴的必答题。
“东北等老工业基地振兴发展,不能再唱‘工业一柱擎天,结构单一’的‘二人转’,要做好加减乘除。”习近平说。
巨大的下行压力让东北清醒过来:不调整产业结构、不推进经济转型,就无法激活东北经济的一池春水。一场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攻坚战就此展开。
东北经济结构调整的成绩单十分靓丽。在吉林,去年服务业增加值占GDP比重突破40%;在黑龙江,能源工业占经济总量比重由2011年的22%下降到2016年的8%;在辽宁,截至目前,服务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51.5%,比2012年提高13.4个百分点。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在推进经济结构调整的同时,东北地区也不断加大开放力度,为东北振兴注入新的活力。从中国(辽宁)自由贸易试验区到哈长城市群,从哈尔滨新区、哈尔滨综合保税区到长春新区,一系列开放政策拓展了东北的国际空间,为东北提供了更广阔的发展视野。
如今,东北正以更加包容、开放的姿态,通过经济结构调整,不断注入改革开放新内涵,为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打造新引擎,为实现全面振兴奠定坚实基础。
3、决胜之要——鼓励创新创业
今年4月,中国首艘货运飞船“天舟一号”与天宫二号空间实验室成功自动交会对接。二者精准“牵手”的关键设备“光学成像敏感器”上的两个关键组件,均由长春光机所研发。
这只是吉林省近年来众多科技创新成果之一。近年来,东北地区在科技创新领域异军突起,“东北智造”成为引领东北经济发展的新“增长极”。以吉林为例,数据显示,近5年来,吉林省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8.0%,科技对经济增长贡献率达到53.6%。
东北地区创新成果频出,重要因素之一就是良好的创业环境。
“吉林是我的家乡,我的事业在家乡可以做得更好,尤其是‘千人计划’等平台,有效带动了我们与当地企业合作,也可以把更多企业、专家吸引到这里发展。”国家“千人计划”特聘专家、长春博立电子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张立华曾在美国英伟达公司等企业任职。几年前,张立华回到长春高新区,在当地进行人工智能、计算机视觉和无人系统等领域的产品技术研发。
近年来,像张立华这样瞄准东北发展机遇、回国创业的人才不在少数。而东北不少地方都把打造科技发展软环境作为着力点,为吸引全球科技人才回巢发展定制政策、搭建平台、配套服务。
为了改善产业机构,激发企业和科研人员创新的积极性,哈尔滨市政府携手哈工大、中科院等大学创建了六大科技成果转化平台,已累计转化成果2324个,发展科技企业孵化器和众创空间131个,去年新增科技型企业1219户。
沈阳目前已发展机器人、无人机等创新联盟44家,企业技术中心290个,上半年全市专利申请量达到9792件,同比增长了21%。高新技术产品产出占工业总产值比重也达到55%。
国家发改委振兴司司长周建平认为,东北地区在智能装备、新材料、医药健康、冰雪经济等新兴产业呈现快速发展的态势,服务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比重稳步提高。
4、发展之基——保障和改善民生
各级选派驻村的第一书记争取扶贫项目4680个,协调落实资金8.7亿元,帮助销售贫困村农产品2100多万元……近年来,黑龙江“驻村第一书记联合会”成为该省扶贫攻坚工作的一道亮色。该联合会吸纳了从省直机关和部分市县选派的185名第一书记。他们主动投身脱贫攻坚主战场,带领农民发展致富产业、调整种植结构、促进农产品销售,取得了显著成效。
民生无小事。东北振兴成功不成功,主要还看人民群众满意不满意。5年来,东北地区将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推动东北振兴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使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地惠及全体人民,让人民群众有更多获得感。
例如,5年来,吉林省累计完成200多项重大民生实事,投入民生资金11862亿元,占财政支出总量的79.4%,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分别增长9.3%、9.7%。黑龙江公共财政民生支出年均增长13.4%,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分别增长8%和9%,累计减少贫困人口139万人,贫困发生率下降到3.2%。辽宁坚持先生活、后生产,财政支出用于民生的比重超过75%,今年上半年城乡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同比增长6.2%。
如今,无论经济发展,还是民生保障,东北地区都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然而,东北三省负责人清醒地意识到,有效解决东北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和结构性矛盾并非一朝一夕之事。因此,只有抢抓机遇,久久为功,才能真正实现东北的全面振兴。他们坚信,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东北地区走出低谷、重振雄风的道路必将越走越宽、越走越实、越走越好。(记者卢泽华)
转自:人民日报海外版
【版权及免责声明】凡本网所属版权作品,转载时须获得授权并注明来源“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违者本网将保留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的权力。凡转载文章及企业宣传资讯,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立场。版权事宜请联系:010-65363056。
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