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观察:中企“走出去”成为金砖务实合作推动力


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   时间:2017-09-02





  在不断兴起的“走出去”浪潮中,中国企业开拓金砖国家市场成为一道十分亮眼的风景。回眸过去,自2006年开始,金砖国家合作机制已走过10年,越来越多的中国企业深耕细作,与金砖市场共同成长,成为金砖务实合作重要推动力。
 
  海信荣膺南非进口电视机销售冠军
 
  作为非洲经济最发达的国家之一,南非是投资者进入非洲市场的一个重要平台。来自山东青岛的海信集团自立足南非以来,不断拓展经营模式,取得销售佳绩。
 
  海信在上世纪90年代就进入了南非,逐渐将自己的产品推广到当地众多商家以及周边多个国家的经销点。在南非人眼里,海信是个价廉物美、让更多民众买得起的高品质家电品牌。
 
  海信市场经理克莱尔·诺爱思·史密斯在接受新华社记者采访时说,公司希望能在南非制造大部分产品,而非采取进口的供货模式,进而提高当地的就业率。
 
  海信的亚特兰蒂斯工厂是2013年海信与中非发展基金联手打造的大型高科技生产链,当时在亚特兰蒂斯地区注入了3.5亿兰特(约2700万美元)的投资。史密斯说,这家工厂为海信在非洲的未来发展提供了稳固的根基,使企业能更有力地开拓非洲那些还未成型的市场。目前海信是全南非唯一一家在当地设厂的外资家电品牌。
 
  史密斯表示,目前海信已占据南非电视市场份额的24%,超越了其他进口家电品牌,成为销量最好的电视生产商。
 
  中国民营车企扎根俄罗斯市场见成效
 
  中国民营企业力帆汽车2007年在俄成立办事处,与当地知名汽车销售公司和车辆生产代工厂合作。近几年力帆又成立了自己的直销公司,建立了拥有140余个网点的庞大经销商网络。
 
  力帆在发展过程中不断完善本地化经营模式。每推出一款新车,都要提前一年在俄展开路试,征询当地消费者意见,做出本土化改进。针对俄罗斯汽车消费比较流行分期付款的情况,力帆通过和当地银行合作为消费者推出按揭购车服务。
 
  力帆汽车俄罗斯市场营销经理高成林在接受新华社记者采访时说:“正是这种贴近本土的发展思路,造就了力帆X60等多款车型在俄罗斯的热销。”力帆已成为俄罗斯市场最流行的中国汽车品牌。
 
  2014年,力帆与俄签署投资意向协议,拟在俄罗斯利佩茨克州投资3亿美元建设汽车组装厂。随着工厂的逐步建成,力帆将更加深入地扎根俄罗斯,与俄罗斯汽车产业和汽车市场共同成长。
 
  中企多元化经营拓展中巴合作空间
 
  金砖合作十年来,中企在巴西经营领域日益多元化,投资规模增长迅速。目前,中国在巴投资总额超过400亿美元,在巴中企约200家,所在行业从最初的能源、矿产、制造业延伸到金融、医疗卫生、基础设施及互联网等,并且不断向高端制造业、清洁能源、信息技术等产业链高端攀升。
 
  在电力领域,中国的三峡、葛洲坝等电力企业在巴运营的装机容量不断增加。中国国家电网公司将世界上最先进的特高压输配电技术和管理经验带入巴西,不久前还收购了巴西CPFL公司的资产,拓展了配电和新能源发电领域业务。
 
  在能源领域,在中巴油气合作快速发展的背景下,中方通过对巴西油气田直接投资和“石油还贷款”等方式,积极参与巴油田勘探、开发。
 
  巴西中资企业协会会长张广华对新华社记者说:“我们的目标是实现资产的国际化配置,真正走向国际化运营。相信在金砖合作的框架下,中巴企业的合作道路会越来越宽广。”
 
  中国技术走俏印度市场威力大
 
  据印度《商业标准报》报道,最新调查数据显示,今年第二季度,中国智能手机品牌小米、VIVO、OPPO、联想占有印度市场份额从一年前的不到20%上升到45%。
 
  在中国品牌手机逐步打开印度市场的同时,中国的移动通信技术企业在印度市场的耕耘也可圈可点。截至目前,以研发和制造手机芯片为主的中国企业展讯通信印度公司已成为印度排名第一的手机芯片厂商。在印度当地,展讯的合作伙伴覆盖了印度领先的移动运营商及在印度本土颇有影响力的手机品牌。
 
  在移动支付领域,有“印度版支付宝”称号的Paytm在与中国的蚂蚁金服合作后进入发展快车道,今年4月Paytm用户数升至2.2亿,一跃成为全球第三大电子钱包。
 
  “中印两国市场都保持着旺盛需求,这决定了两国经济都将在很长时间内保持中高速增长,”印度观察家研究基金会孟买地区主席库尔卡尼在接受新华社记者采访时说,“这样的前景既是中印合作的机会,更为其他国家创造了贸易、投资和科技合作空间。这是印度和中国为世界经济增长作出贡献的重要方式。”
 
  金砖国家领导人将会聚厦门,为未来的发展深入探讨、谋篇布局。可以预见,金砖国家领导人高瞻远瞩、坦诚共商,将为金砖国家务实合作指明方向,中国企业“走出去”成为金砖务实合作的重要推动力。(执笔记者:刘轶芳、何瑛;参与记者:高原、张继业、张亚东、毕晓洋、陈威华、赵焱、白纯、通讯员谭里欧)
 


  转自:新华社

  【版权及免责声明】凡本网所属版权作品,转载时须获得授权并注明来源“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违者本网将保留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的权力。凡转载文章及企业宣传资讯,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立场。版权事宜请联系:010-65363056。

延伸阅读



版权所有: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京ICP备11041399号-2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59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