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远征:中国基础产业实质性去产能路径清晰


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   时间:2016-09-26





  中国经济是世界经济的组成部分,从一定意义上讲,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各国应对当前世界经济趋势性发展的共同选择。就我国煤炭行业而言,受行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影响,年初至今我国产煤量同比大减,当前部分煤种已出现供不应求现象,煤价涨幅较大。据悉,发改委组织召开紧急会议,将充分利用多种调控手段,采取相关措施,稳定煤炭供应和价格上涨趋势。


  “2016年上半年PPI降幅开始收窄,预示着企业销售开始好转,致使企业利润结束了连续十四个月负增长,这表明宏观经济表现虽然仍有下行的压力,但总体上来说,中国宏观经济表现基本接近底部而开始企稳。这预示着不必再出台更加宽松的总需求管理政策,政策的走向更偏向于供给侧的结构性改革。”针对当前国内关注的如何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中更有效的去产能,中银国际研究公司董事长曹远征近日在接受《证券日报》记者专访时进行了深度解读。


  按照他的思路,中国基础产业实质性的去产能已经展开,借鉴成功的去产能经验并结合当前的市场环境,中国基础产业仍将具有稳定的发展前景。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是全球的共同选择


  “中国经济是世界经济的组成部分。从一定意义上讲,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各国应对当前世界经济趋势性发展的共同选择。”曹远征指出,自2008年世界金融危机后,全球的生产率都处于下降状态。与此同时,自2008年危机以来,各国常规或非常规的货币扩张政策使各国央行资产负债表扩张数倍,利率水平下降至历史低位,甚至出现负利率,但总需求仍处于萎缩状态。总需求不足导致全球性的产能过剩,致使价格持续下行,全球出现了通缩阴影。


  因此,唯有改弦更张,从供给侧为技术革命和技术进步创造适宜的土壤和条件,通过创新,以重振全要素生产率,提升经济潜在增长率并克服通缩。因此,结构性改革是必然。


  就中国的情况来看,曹远征认为,供给侧的结构性改革尤为必要。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爆发时,中国出口出现了连续五个季度负增长。为保就业保增长,中国政府启动了“四万亿”的大规模需求刺激计划。如此高强度的投资,尤其是倾斜于基建与房地产领域的投资,虽然满足了基础产业已有产能的利用,但由此诱使的产能增加,使其不可持续性日益明显。


  更为重要的是,“4万亿”的大规模刺激计划的投资多是以债务融资的方式进行的。大规模投资伴随着负债率的高企。2000年-2010年,债务占GDP的比例(杠杆率)年均上升3个百分点,2010年-2015年则年均上升8个-10个百分点。


  “金融危机八年来的经验事实表明,在全球需求长期不振,经济持续低迷之中,单靠中国大规模的经济刺激收效有限,而且难以持续。”曹远征强调,以总需求管理为核心而宏观经济政策已近极限,经济可持续发展的着眼点必须转向以体制机制创新,技术创新,金融创新为主线,以增加有效供给为目的的结构性改革上来。而中国政府则更强调这一创新对中国经济长期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意义,在结构性改革的前面加上供给侧三个字。这也意味着,今后政策的重心是从需求侧管理转向供给侧的创新。通过改革开放,加快体制机制的转变,为技术进步创造有利环境和条件。以此来培养中国经济增长新动能,实现经济增长和社会发展长期可持续。在中国第十三个五年规划开启之年的2016年,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以“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降成本、补短板”开局。


  中国基础产业去产能路径清晰


  “中国基础产业实质性的去产已经深入展开。”曹远征表示,如何处理去产能与去杠杆之间的关系是此间回避不了的一个问题。


  对此,曹远征给出了未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可能路径是:在基础产业部门,鼓励兼并收购式的破产重组,以大企业为龙头,提高产业集中度;在金融部门,暂时维持高杠杆,在防止抽贷的基础上,对重点行业,尤其是煤炭、钢铁等集中使用坏账准备金,加大核销不良资产力度,并辅以诸如债转股等措施帮助龙头企业渡过难关;在政府职能方面,在持续深化“放(权)、(监)管、服(务)”的改革,配合以重点的就业援助,完善社会保障等措施帮助产业部门减负并增效。在制度建设方面,通过完善环保标准,改革司法体制,加强审计监管等,加快淘汰滞后产能。形成这一路径政策组合的宏观经济逻辑是:先由金融部门把杠杆稳住(不抽贷、逼贷),在此基础上加快去产能(主要通过收购兼并)。通过去产能改善基础产业的盈利状况,使其具有还本付息能力,进而为全面去杠杆创造条件。


  而上述路径的可行性已在中国水泥行业得到验证。他认为,一旦基础产业去产能的路径展开,中国基础产业可持续发展的前景便会显现。以钢铁行业为例。2015年中国钢铁产能约12亿吨,当产能利用率下降到70%,亦即是钢铁产量达到8亿吨左右,价格就不再下落,企业的销售收入企稳,利润开始出现。2016年出现的问题是当价格企稳后,已停产的富余产能迅速恢复生产而重蹈覆辙。于是问题的症结在于停工停产式的表面上去产能不能避免过剩产能的死灰复燃,只有转变为以去僵尸企业为重心的资产负债表重组式的实质性去产能才能奏效。一旦钢铁产业僵尸企业通过破产重组实质去掉产能1.5亿吨以上,则价格可长期稳定,剩余优良企业销售收入以及利润可长期持续。而销售收入和利润的稳定持续,钢铁企业就具有还本付息的来源,杠杆就会稳固,从而为全社会的去杠杆创造从容环境。


  “由此推演到其他行业,其他基础行业如果及时通过改革创新,展开以去僵尸企业为核心的实质性的去产能,其发展前景也不可小觑。这构成我们对中国基础产业长期可持续性发展抱有信心的理由。”曹远征对中国基础产业的发展前景充满信心。




  转自:证券日报

  【版权及免责声明】凡本网所属版权作品,转载时须获得授权并注明来源“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违者本网将保留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的权力。凡转载文章及企业宣传资讯,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立场。版权事宜请联系:010-65363056。

延伸阅读



版权所有: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京ICP备11041399号-2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59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