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民银行(以下简称“央行”)日前发布2025年第二季度中国货币政策执行报告(以下简称“报告”),总结了上半年货币政策实施效果,分析了当前国内外形势,并介绍了下一阶段货币政策主要思路。报告以专栏的形式,强调了下一阶段信贷结构优化、普惠小微金融、科创金融、服务消费的政策方向。
报告提到,上半年,我国货币政策适度宽松,强化逆周期调节,综合运用多种货币政策工具,服务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为经济持续回升向好创造了适宜的货币金融环境。
报告指出,下阶段,央行将进一步深化金融改革和高水平对外开放,持续推动金融高质量发展和金融强国建设,加快完善中央银行制度,进一步健全货币政策框架。平衡好短期与长期、稳增长与防风险、内部均衡与外部均衡、支持实体经济与保持银行体系自身健康性的关系,提高宏观调控的前瞻性、针对性、有效性,保持政策连续性稳定性,增强灵活性预见性,强化宏观政策取向一致性。
货币政策基调:加快发展新动能 促进总需求持续扩张
报告指出,上半年国民经济循环持续改善,宏观政策更加积极有为,高质量发展步伐坚定,新动能加快发展,总需求持续扩张,为下半年经济保持稳定增长提供坚实支撑。
常信科技CEO葛林波对中国工业报表示,当前新动能的突出表现集中在三大领域:一是以人工智能、机器人为代表的前沿科技创新,上半年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同比增速保持在12%以上,成为工业增长的核心引擎。二是绿色低碳转型领域,新能源汽车、光伏组件等出口额同比增长超30%,绿色信贷余额突破30万亿元,印证了“双碳”目标下的产业升级活力。三是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融合,工业互联网平台覆盖超80%的重点行业,推动传统产业生产效率提升15%-20%。
在促进总需求持续扩张方面,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将如何协同发力?上海交通大学上海高级金融学院青年研究员石少卿告诉中国工业报,财政政策实施时需要宽松货币政策支持,呈现货币化特征。货币政策主动配合财政政策发挥效用,通过市场化定价机制降低银行负债成本,共同扩大内需。
“这种协同将有效弥补社会需求不足,推动国民经济循环持续改善。”石少卿说。
葛林波建议,在政策协同方面,货币政策可通过定向降准释放1.2万亿元长期资金,引导金融机构将LPR下调0.1-0.15个百分点,降低实体经济融资成本;财政政策则可扩大专项债发行规模至4万亿元,重点支持新基建和消费场景建设。但需注意的是,政策协同需警惕“大水漫灌”风险,应建立“资金跟着项目走”的动态匹配机制,避免政策效力边际递减。
对于下一阶段货币政策的走向,央行强调要落实落细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招联金融首席研究员董希淼接受中国工业报采访时表示,报告中明确把“促进物价合理回升”作为把握货币政策的重要考量,反映了当前宏观经济运行的关键矛盾与政策应对逻辑。
“央行将物价回升列为优先目标,实则是以价格信号修复为突破口,破解'低通胀-弱需求'的自我强化困局,最终实现供需高水平动态平衡。”董希淼说。
提振消费是当前和未来一段时间我国宏观政策的重要着力点。董希淼指出,国际经验表明,随着人均收入水平提高,居民消费结构将逐渐从商品消费主导向服务消费主导转变。报告显示,目前我国居民人均消费支出结构中的服务消费占比低于50%,还有较大增长空间。从宏观视角看,服务消费供给不足是当前我国促消费面临的突出矛盾。
5月9日,央行创设服务消费与养老再贷款。8月12日,个人消费贷款和服务业经营主体贷款财政贴息政策正式实施。董希淼认为,商业银行、消费金融公司等金融机构应抓住政策红利,大力发展消费金融,支持推动改善高品质服务消费供给,以高质量供给创造有效需求,助力释放消费增长潜能,进一步激发消费市场的潜力和活力,从而大力提振消费、扩大内需。
货币投放方向:优化信贷结构 促进金融与实体经济良性循环
央行强调,要明确信贷结构优化的方向,深化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落实好支持科技金融大文章,把更多信贷资源投向国民经济重大战略、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促进金融与实体经济良性循环。
央行以专栏的形式,强调了信贷结构优化的方向。报告指出,下阶段,金融体系将继续坚持服务实体经济的根本宗旨,聚焦国民经济重大战略、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围绕科技创新和扩大消费等支持主线,持续优化信贷结构,推动信贷供给与经济结构调整和经济动态平衡更为适配。进一步满足实体经济有效融资需求,为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更加有力、高效的支撑。
在“信贷结构持续优化 金融支持实体经济质效提升”的专栏中,央行表示,随着经济高质量发展扎实推进,在保持金融总量合理增长的同时,需要不断优化信贷结构,把更多信贷资源投向国民经济重大战略、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促进金融与实体经济良性循环。
在“金融支持科技创新力度持续增强”的专栏中,央行表示,将深化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落实好支持科技金融大文章工作方案,不断完善金融支持科技创新政策框架。同时,央行还强调要“加大对科技型中小企业的信贷支持”“发挥中央和地方合力,共同推动科技创新债券市场发展”。
民生银行北京分行营业部副总经理喻宏伟向中国工业报表示,从银行角度看,依据国家和地方发展战略和部署,可以在各家银行针对专精特新和高新企业的科创贷基础上,引流金融“活水”赋能各大基金被投企业发展。加强投贷联动合作力度,促进银行推出“见投即贷”产品,包括不限于流动资金贷款、并购贷款和固定资产贷款等。另外,在产业园区上推出入园科技型企业一体化融资支持等。
推动科技创新债券市场发展,科技创新债券市场的瓶颈不容忽视。石少卿表示,尽管政策推动下市场快速扩容,但科技型企业融资结构中债券占比仍较低,需进一步提升。
在信贷结构优化的大框架下,支持中小微企业是重点之一。报告提到“普惠小微金融”,指出金融机构服务小微企业质效仍有待进一步提升。
为解决基层金融机构服务小微企业的动力和能力问题,石少卿认为普惠小微金融政策体系需从机制建设、产品创新和科技赋能三方面发力。
葛林波表示,基层金融机构服务小微企业需从“激励+赋能”双轮驱动。“但需理性看待的是,基层机构'不敢贷、不愿贷'的根源在于信息不对称与风控成本高企。建议引入第三方专业风控机构,通过'市场化分险'降低基层行操作风险,而非单纯依赖行政推动。”葛林波说。
货币政策重点:整治“内卷式”竞争 精准滴灌实体经济
央行关注对“内卷式竞争”整治,在政策层面保持对低效无序竞争的警惕,进一步将供应链金融的发展融入信贷结构优化的大战略中,引导行业从“量”的扩张转向“质”的提升。
报告中关于供应链和行业等方面的表述,体现了对整治“内卷式竞争”的关注。报告肯定了供应链票据平台和应收账款融资服务平台在盘活应收账款、缓解现金流压力方面的效果。报告显示,截至2025年二季度末,应收账款融资服务平台累计支持中小微企业融资50.9万笔、金额19.5万亿元。
“这体现了政策层面对低效无序竞争的警惕,以及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深意。”石少卿说。
“内卷式竞争”本质上是资源有限、同质化严重导致的恶性竞争,表现为价格战、产能过剩和创新抑制,破坏市场秩序和资源配置效率等。石少卿指出,央行将“内卷式竞争”纳入信贷结构优化框架,旨在通过金融资源的精准投放,引导行业从“量”的扩张转向“质”的提升,避免资金过度涌入低效领域加剧内耗。
在葛林波看来,货币政策报告关注“内卷式竞争”,本质是引导金融资源从低效率领域流向高质量发展领域,通过金融资源的结构性优化举措缓解这种“内卷”。
石少卿也指出,可通过以下方法缓解“内卷”:一是强化差异化信贷支持,重点向科技创新、绿色转型等新动能领域倾斜,减少对传统过剩行业的融资供给,推动产业升级;二是通过普惠金融政策支持中小微企业,帮助其突破融资瓶颈,避免因资金匮乏被迫参与低价竞争;三是配合监管政策,如新修订的《反不正当竞争法》对“内卷”行为的约束,形成“政策引导+市场出清”的组合拳,促进资源向高效企业集中。这种结构性调整既能优化供给端质量,又能通过需求侧创新(如消费金融)打开增长空间,将有效打破“内卷”循环。
供应链金融被认为是优化信贷结构、精准滴灌实体经济(特别是供应链上中小企业)的有效工具。
针对如何进一步将供应链金融的发展融入信贷结构优化的大战略中,葛林波指出,需构建“平台+信用+监管”三位一体体系。
“但核心企业信用传导仍存在现实障碍,形成'核心企业信用优势→中小企资金链紧张'的悖论。建议将核心企业信用传导效率纳入其债券发行评级指标,对传导不畅的企业限制其融资规模,倒逼其履行产业链责任。”葛林波说。
为确保核心企业信用顺畅传导至链上中小微企业,石少卿建议,构建多层次风险分担机制,推动区块链、物联网等数字技术应用,提升金融机构对链上企业的风控能力,最终实现“信用穿透”和“资金直达”,助力信贷结构优化与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吴晨 王珊珊)
转自:中国工业报
【版权及免责声明】凡本网所属版权作品,转载时须获得授权并注明来源“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违者本网将保留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的权力。凡转载文章及企业宣传资讯,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立场。版权事宜请联系:010-65363056。
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