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看过去”到“看未来” 金融“活水”激发企业创新动能


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   时间:2024-07-25





  科技创新,离不开资金“活水”浇灌。今年以来,国家陆续出台“创投十七条”、加强科技型企业全生命周期金融服务等政策,持续引导资金瞄准未来,加大对新科技、新赛道、新市场的支持力度。到6月末,高技术制造业中长期贷款同比增长16.5%,专精特新企业贷款同比增长15.2%,均高于同期全部贷款的增速。下面,我们来看金融“活水”如何激发创新动能。


  信用贷款助力小企业“大展拳脚”


  江苏苏州拥有国家科技型中小企业超2.5万家,位居全国第一。在资金支持下,不少中小企业正加速“破茧成蝶”、拔节生长,焕发出强大的生机活力。记者首先来到苏州吴江经济开发区一个刚刚全面投产的益生菌菌种研发生产基地进行调研。


  记者来到这里时,公司前台和营销中心里忙得不亦乐乎,来考察生产线、洽谈业务,甚至直接签约的客户一波接着一波,几乎没有中断过。


  企业负责人告诉记者,作为一家研发生产益生菌菌种的国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前几年,他们的资金主要投在了菌种研发,产能一直不高。而苏州生产基地的投产让企业的产能提升了20倍,订单也纷至沓来。产业化迈出一大步,关键就在风投加银行贷款10多亿资金的支持。


  调研中,记者看到,充足的资金不仅帮助企业拔节生长,加快从1到100的跨越。一些更早期的科创企业,也在加速“破茧成蝶”。


  这家动力电池回收利用技术企业是一家初创公司。记者到访时,正是工作时间,办公区却空空荡荡。企业负责人告诉记者,项目负责人甚至管理层都分散在十多个国家的40多个项目上了,很多工作都搬到了线上。


  企业负责人说,之所以敢把摊子铺开,是因为“手里有粮,心里不慌”。就在不久前,他们刚刚拿到2000万元纯信用贷款。这对他们这样没有盈利又是技术为主的轻资产公司来说帮了大忙。


  1—5月,苏州新兴产业动能活跃。新兴产业投资完成746.99亿元,同比增长7.6%。其中,新能源、智能电网和物联网、高端装备制造等同比增长都超过了两位数。


  主动求变 银行从“看过去”变“看未来”


  金融“活水”助力科创种子破土发芽。与此同时,记者在调研中发现,为企业提供资金支持的机构也在主动求新求变。


  记者来到苏州一家银行的科技支行。在这家设立仅半年的新机构,让记者感到新鲜的不光是自带“科技”的名称,还有一群不太一样的客户经理。


  这家支行的12名客户经理中,只有4名是金融专业出身,剩下8名都来自理工类学科,这样的安排源自一个重要的转变。


  现在,只看企业财报的人少了,听得懂企业的专利技术、看得懂企业发展方向的人多了。每次现场调研,企业感觉和银行的沟通都变得更加顺畅了。


  对企业核心技术的深入理解也帮助科技支行更全面地评估企业的发展潜力,哪怕企业还没有盈利,也可以提供合理的资金支持。当然,早期的科创企业风险的确要更高一些。为了让这些年轻人能放手去干,在科技支行,不良贷款容忍度从2%提升到了3%,这也让很多普通银行不敢做、不愿做的科技型企业在这里能够得到更多支持。到6月末,苏州4家银行的科技支行服务客户已超过4500户,科技贷款余额相比年初增长超过30%。


  “一站式”对接打造全生命周期科技金融生态


  调研中,记者还发现,不止银行在主动求新求变。为了更好支持科技创新,从管理部门到创投机构,正在围绕科技型企业的全生命周期,打造科技金融生态圈。


  科创企业最艰难的往往是种子期。如何给他们更多呵护?在这家苏州国有股权投资公司,记者看到了这样一张图。今年1—6月,种子期和初创期的直投项目达到了31个,占到了全部项目的六成多,和去年相比增长一倍多。


  不只花更大力气投早、投小,记者发现,创投机构还在变得越来越有耐心。不久前新设立的3只战略性新兴产业基金中,就专设了未来产业的直投基金。


  而在企业的成长期和成熟期,为了更好推动政府引导基金、银行信贷和科创企业的融合,苏州今年还搭建了一个新平台,让对接更加精准有效。调研中,记者就赶上了每周一次的产业沙龙,从产业政策到企业合作到融资,都可以在这里实现“一站式”对接。


  眼下,良好的金融生态像“梧桐树”一样,正在为苏州引来更多“金凤凰”。


  转自:央视网

  【版权及免责声明】凡本网所属版权作品,转载时须获得授权并注明来源“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违者本网将保留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的权力。凡转载文章及企业宣传资讯,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立场。版权事宜请联系:010-65363056。

延伸阅读



版权所有: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京ICP备11041399号-2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59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