围绕发展新质生产力,各地正积极制定“线路图”。
日前,陕西省印发《陕西省高水平推进产业创新集群建设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实施方案》,明确到2025年,培育壮大10个以上国内领先、国际一流的百亿元级产业创新集群;到2035年,形成一批具有核心竞争力的千亿元级产业创新集群。
深圳市印发《关于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进一步推进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和未来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方案》,提出到2025年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超过1.6万亿元,打造形成4个万亿元级、4个5000亿元级、一批千亿元级产业集群。
怎样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如何加强创新与区域发展、产业发展的有效衔接?国家将重点布局哪些新赛道?记者对此进行了采访。
加强有效衔接
未来产业是形成新质生产力的重要载体。立足产业优势,2024年初,浙江省财政厅联合省经信厅共同研究推出未来产业(人工智能)先导区财政专项激励,首年度重点围绕人工智能(含通用人工智能、类脑智能、智能机器人、元宇宙、AI赋能新型工业化、车联网)、氢能储能、合成生物三大重点领域,以任务揭榜挂帅的形式支持培育建设一批先导区,进一步推进人工智能等未来技术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应用。
工信部科技司副司长刘伯超表示,布局新赛道是培育新质生产力的重要路径。伴随重大前沿技术、颠覆性技术的发展,特别是人工智能大模型的发展,通用人工智能、人形机器人、脑机接口、元宇宙、量子信息等新赛道持续涌现,这是下一步重点布局的方向。同时,工信部也将密切跟踪前沿科技发展动向,持续布局原子级制造等新赛道,为新质生产力提供新动能。
当前,各地纷纷出台新质生产力的相关规划,如何既统筹协同,又因地制宜?对此,中国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研究院院长张立表示,要做好科技创新和产业发展的衔接,科技创新和区域发展的衔接,以及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央地衔接。
具体来说,要围绕推进新型工业化等战略任务和产业发展需求,科学布局科技创新、产业创新,实现创新链和产业链的深度融合和有效衔接。围绕区域发展的重大需求,构建科技创新平台,吸引汇聚产业科技创新资源,加强产学研合作体制机制创新,优化科技创新政策环境,强化科技创新对区域发展的支撑作用。
“一方面,各地方立足自身技术实力和产业基础,因地制宜打造特色生产力,发展特色产业,实现差异化发展。另一方面,国家层面加强系统谋划,在一些基础性、公共性、通用性领域加强力量投入,在市场化、竞争型、个性化领域加强政策引导,避免地方重复建设和过度竞争,推动各地形成优势互补、协同互促的良性发展局面。”张立说。
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院长余晓晖强调,要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更好发挥政府作用,加快构建有利于新质生产力发展的体制机制。强化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畅通“科技—产业—金融”循环,打通从技术创新到产业转化的堵点卡点,不断提高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水平。
夯实发展基础
余晓晖分析,从技术层面看,我国新质生产力持续追赶,部分领域达到国际领先水平。前沿技术加快研发布局与应用探索。例如,量子计算原型机研发性能指标不断提升;量子纠错实验验证取得突破,应用探索广泛开展。数字技术开源共享生态逐步建立。中国开源云联盟先后发布系列许可协议,我国云原生开源项目数量破百,主要国际社区项目中超过20%的开源项目来自中国,贡献度跃居世界第二位。
从要素层面看,数据成为经济发展新动能,数据要素禀赋结构优化。我国经济发展的比较优势加速从劳动密集型向资本和技术密集型转变。同时,生产要素质量提高,劳动力素质提高,资本丰裕度明显改善。数据要素提升企业在要素使用、资源配置和创新决策等方面的能力,实现降本增效和价值倍增,形成数据驱动创新发展新模式,数据要素对经济发展的贡献开始显现。
从产业层面看,传统产业稳步转型。新质生产力成为打造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载体。制造业重点领域数字化水平提升,关键工序数控化率、数字化研发设计工具普及率分别达到62.2%和79.6%。人工智能在电子信息、汽车、钢铁等行业的研发、生产、管理等全环节实现广泛应用,形成上百种应用模式,有效提高了生产效率。战略性新兴产业企业总数突破200万家,新材料、机器人等一批新兴行业快速成长,“新三样”产品增势迅猛。人形机器人、量子计算机、新型显示、脑机接口、6G网络设备、超大规模新型智算中心、第三代互联网等未来产业标志性产品加速打造。
浪潮云洲工业互联网有限公司副董事长、总经理庞松涛表示,由标识解析体系、工业互联网内外网、工业互联网平台、工业互联网大数据中心等组成的新型基础设施,是建设制造强国、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数字底座。围绕夯实工业数字基础设施建设,浪潮云洲支撑建设了51个工业互联网平台、13个标识解析节点、9个工业大数据中心,自营节点运营标识解析量、许可证数量全国第一,云洲链支撑注册总量超过530亿,解析总量超过620亿次。
“蒙牛率先通过数实融合推动全要素生产效率提升,形成了新质生产力推动乳业高质量发展的新实践。”蒙牛集团党委副书记、执行总裁李鹏程介绍,蒙牛在宁夏建成投产的乳业全数智化工厂,实现了牧场到餐桌的全产业链、生产制造商的全设备链、ERP(企业资源计划)到生产线的全系统链“三个彻底打通”,创造全球乳业生产最高年度人效比,即100人创造100万吨年产量、100亿元年产值。
“我国强调发展新质生产力,就是要在新的发展阶段,通过发展新技术、新产业,巩固优势、补强弱项,培育更多经济发展新动能,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张立说。
发力五大方向
刘伯超表示,工信部将从科技创新、企业培育、产业生态、场景拓展、国际合作等方面着手,大力培育新质生产力,增强发展新动能。
据介绍,工信部将加快构建现代化产业科技创新体系,大力推进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深入实施科技创新重大项目,发挥国家制造业创新中心、重点实验室等作用,加快前沿技术和共性技术供给。充分发挥链主企业作用,加快梯度培育专精特新中小企业、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高新技术企业、单项冠军企业和独角兽企业。深入开展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城市试点和“三赋”专项行动,推动中小企业创新发展,将更多企业作为新质生产力培育主体。
同时,实施新产业标准化领航工程和制造业卓越质量工程,推动标准引领和质量提升。加强科技创新服务支撑,完善科技服务业发展政策,培育专业化市场化国际化科技中介组织。深入实施“科技产业金融一体化”专项,深化产融合作。围绕装备、原材料、消费品等重点领域,打造应用试验场,以产品的规模化迭代应用促进新技术成熟。定期遴选发布应用场景清单和推荐目录,建立优秀案例和解决方案库,打造特色化的标杆示范场景。
“要用好新型生产工具。”余晓晖表示,要在技术层面加强基础性、前瞻性技术研究,适度超前部署一批关键核心技术突破项目,加快补齐基础零部件、基础材料、先进工艺等短板。在产业层面着力推动传统产业数字化、绿色化转型,加大人工智能、人形机器人、6G、量子信息等前沿技术研发和应用推广,加速布局人形机器人、元宇宙、量子科技等未来产业。
余晓晖建议,还要培育新型劳动对象。建立工业数据流通规则,强化工业数据交易流通、开放共享、安全认证、数据资产登记等制度规范的研究制定。推进数据标准化体系建设,制定数据格式、接口、存储等软硬件通用标准,数据登记、数据交易、数据共享等环节通用规范,深化企业数据管理国家标准贯标。加快培育数据标注、清洗、聚合等大数据产业,开展大数据产业发展示范,推进大数据产业链现代化。(记者 黄 鑫)
转自:经济日报
【版权及免责声明】凡本网所属版权作品,转载时须获得授权并注明来源“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违者本网将保留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的权力。凡转载文章及企业宣传资讯,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立场。版权事宜请联系:010-65363056。
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