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谈宏观政策如何发力 夯实中国经济复苏基础


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   时间:2023-06-28





  2023年中国经济即将走过“上半程”。随着前期各项政策措施发力显效,当前经济运行总体上延续恢复态势,但内生动力还不强,需求仍然不足,市场对宏观政策加码的预期升温。


  如何看待中国经济复苏进程中的波动与前景?下阶段宏观政策发力的方向、节奏、力度应怎样把握?下半年中国经济将怎样表现?在近日举办的中国人民大学中国宏观经济论坛2023年中期论坛上,多位经济学家交流了看法。


  恢复性增长态势明显


  “今年上半年,中国宏观经济实现恢复性增长,特别是消费和服务业增速大幅反弹,逆转了去年四季度的加速下滑态势。”中国人民大学国家发展与战略研究院教授刘晓光表示,在前期积压需求释放、政策性力量支撑和低基数效应的共同作用下,中国宏观经济恢复性增长态势明显,需求收缩、供给冲击、预期转弱三重压力不同程度缓解,呈现出触底反弹的特征。


  论坛发布报告认为,经历3年疫情后,中国经济复苏需要3个阶段。一是社会秩序与交易修复阶段,以供给和需求各方面实现恢复性增长为主要特征;二是资产负债表修复阶段,以企业利润、居民就业、财政收入全面改善为主要特征;三是常态化扩展阶段,以资产负债表扩张速度和经济增长速度重归潜在增速为主要特征。当前,中国经济复苏正处于从第一阶段向第二阶段转换的关键期。


  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副理事长宁吉喆认为,应充分肯定今年以来我国经济连续复苏态势的基本面,无论是从一季度还是四五月份的经济数据看,我国经济运行还是处在复苏向好的状态。餐饮、住宿、零售、旅游、文化娱乐等聚集性、流动性消费迅速反弹,实现强劲的恢复性增长,服务业的较快增长拉动了生产的增长。经济增长、就业、物价、外汇储备四大宏观指标总体稳定,粮食安全得到保证,能源实现稳价保供,从生产投资看,产业链、供应链保持了稳定和韧性。


  上海财经大学校长刘元春表示,经济复苏是分阶段的,不同阶段有不同的特征,出现一些指标的微调和预期波动是一种常态,对于当下一些指标的回调不宜过度解读,中国经济依然在复苏进程中。


  “按照目前的发展趋势,中国经济的产出缺口有望在下半年进一步缩小,就业压力也将得到一定程度缓解,居民收入和企业绩效有望逐步改善,家庭和企业资产负债表逐步修复,带动信心和预期的改善。”刘晓光认为,也要看到,实现从恢复性增长向扩张性增长的转变,中国经济还面临诸多风险挑战,需要在改善微观基础、市场预期、运行模式和外部环境等方面持续发力。


  恢复基础尚不稳固


  尽管经济呈现恢复态势,专家认为,恢复基础尚不稳固,经济恢复不平衡,尤其是微观层面,生产经营仍面临一定困难。


  刘晓光表示,当前宏观经济的回暖向居民就业和收入状况的传导、向企业绩效状况的传导、向市场信心的传导还存在明显的时滞和阻碍,2023年上半年呈现出典型的“宏观热、微观冷”的特征。


  经济恢复不平衡的现象需要高度重视。宁吉喆表示,在消费领域里,住房、家电等大宗消费的恢复滞后于聚集性、接触性、流动性的消费,投资的恢复滞后于消费,民间投资的恢复又不及大项目的恢复,工业的恢复不及服务业。


  前4月全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利润下降20.6%,企业应收账款、企业产成品库存持续增长,企业成本上升。宁吉喆表示,要坚持问题导向,针对经济生活中存在的实际困难坚持宏观调控的方向、明确宏观调控的重点、加大宏观调控的力度、把握宏观调控的节奏,推动经济运行持续恢复,促进经济增长回到正常区间。要将解决经济恢复不平衡的问题作为宏观调控的重点,比如,进一步促进消费特别是恢复大宗消费;对民间投资、民营企业的方针政策要尽快落地;把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放在重要位置。


  精准施策推动回升向好


  近期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指出,针对经济形势的变化,必须采取更加有力的措施,增强发展动能,优化经济结构,推动经济持续回升向好。具备条件的政策措施要及时出台、抓紧实施,同时加强政策措施的储备,最大限度发挥政策综合效应。


  宁吉喆表示,要加大宏观调控政策力度,在节奏把握上,出台宏观政策宜早不宜迟。


  中国社科院副院长、中国社科院大学党委书记高培勇提醒,要立足于高质量发展阶段来谋划宏观政策的配置格局。宏观政策配置要做成本效益分析,宏观政策成本的天花板和红线是“安全”,不能危及或触发财政风险和金融风险。无论是财政政策还是货币政策,都要坚持力求精准。


  刘元春表示,当前中国经济的复苏与以往的周期性复苏有着本质性差别,如果采用传统的逆周期调整方式,用短期宏观经济政策来进行简单应对,当前经济复苏基础不稳固、内生动力不扎实等问题可能难以得到有效解决,需要有一个短期和中期兼顾的方法。


  中国工业经济学会会长、中国社科院大学教授江小涓表示,中国经济处在发展阶段转换长周期和疫情影响短周期叠加的状态,需要政策支持,更需要泛在新动能的出现。短期政策可能成本加大、边际效应降低,要利用好这个窗口期,坚定不移推进改革创新和开放,获得泛在新动能,保持经济中长期高质量发展。(记者 熊 丽)


  转自:经济日报

  【版权及免责声明】凡本网所属版权作品,转载时须获得授权并注明来源“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违者本网将保留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的权力。凡转载文章及企业宣传资讯,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立场。版权事宜请联系:010-65363056。

延伸阅读

  • 品牌建设让中国经济展现“活力”和“韧性”

    全球最大传播服务集团WPP和旗下的市场调研机构凯度华通明略20日发布BrandZ2017年最具价值中国品牌100强榜单,为观察中国企业品牌建设提供了一幅生动图景。业内人士指出,依托品牌建设,中国经济正在展现“活力”和“...
    2017-03-23
  • “对中国经济无需太多担心”

    “我们对中国经济发展的信心来源于结构性改革和经济转型,这是支撑中国经济稳定增长最重要的因素。”摩根士丹利亚太区联席首席执行官孙玮在近日接受新华社专访时说道。
    2017-04-10
  • 多项指标向好 一季度中国经济增速或达6.8%

    根据安排,国家统计局将在4月17日发布一季度经济数据。与去年同期不同的是,对中国经济增长信心更强了。分析人士预计,一季度国内生产总值(GDP)继续延续去年四季度向好趋势,同比增长达6 8%,年内余下三季度增速将会逐步放缓至6 5%
    2017-04-10
  • 中国一季度经济延续回暖态势几成定局

    从近期政策动向以及发布的各项经济数据来看,可以得出一个结论:一季度经济延续回暖态势几成定局,二季度至少不会出现明显的回调迹象。
    2017-04-10


版权所有: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京ICP备11041399号-2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59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