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次下调贷款市场报价利率(LPR)、两次下调金融机构存款准备金率、增设设备更新改造专项再贷款、创设政策性开发性金融工具……今年以来,货币政策坚持稳健取向,发挥总量调节和结构调节双重功能,为实体经济提供有力支持。
“稳健的货币政策要精准有力”的信号已经释放。聚焦服务实体经济,明年货币政策的力度、温度值得期待。
降价:向实体经济让利
1月20日,1年期和5年期以上LPR分别下调10个和5个基点;5月20日,5年期以上LPR下降15个基点;8月22日,5年期以上LPR下降15个基点……
今年以来,LPR多次下调,推动实体经济融资成本持续降低。人民银行数据显示,9月,贷款加权平均利率为4.34%,同比下降0.66个百分点,其中企业贷款加权平均利率为4.0%,同比下降0.59个百分点,处于有统计以来的低位水平。
“目前,实际贷款利率已在前期较低水平上进一步下降。”东方金诚首席宏观分析师王青说,明年5年期以上LPR仍有下行空间。
除下调LPR外,今年以来,人民银行还两次下调金融机构存款准备金率。4月25日,人民银行下调金融机构存款准备金率0.25个百分点;12月5日,人民银行下调金融机构存款准备金率0.25个百分点。
“近年来,降准已成为常规操作,其主要目的是保持流动性合理充裕,同时实现逆周期调节功能。”民生银行首席经济学家温彬说,降准能够推动银行增加资金投放,加快信用扩张。
降准的功能之一是降低金融机构资金成本,增强金融机构向实体经济让利的持续性。招联金融首席研究员董希淼认为,明年或可以继续适时降低存款准备金率,为金融机构提供长期稳定的低成本资金,从而向市场发出稳增长、扩内需信号。
精准:结构性工具发力
“有了建行2.4亿元设备更新改造贷款的支持,我们年产5万吨磷酸铁锂电池正极材料项目明年有望建成。”云南盈和新能源材料有限公司负责人赵晔说。
为精准滴灌实体经济,加大对特定领域和薄弱环节的支持力度,人民银行先后推出科技创新再贷款、普惠养老专项再贷款、交通物流专项再贷款、设备更新改造专项再贷款等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稳健的货币政策要精准有力。要保持流动性合理充裕,保持广义货币供应量和社会融资规模增速同名义经济增速基本匹配,引导金融机构加大对小微企业、科技创新、绿色发展等领域支持力度。
“精准”意味着结构性货币政策要继续发挥作用,支持特定领域。正如人民银行副行长刘国强所言,投向要准,就是要持续加大对普惠小微、科技创新、绿色发展、基础设施等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的支持力度。要继续落实好一系列结构性货币政策,效果好的可以酌情加力。对一些具有明确阶段性要求的政策,要及时评估,可以按时有序退出,也可以根据需要延长,或者让别的货币政策工具进行接续。
“前述诸多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在明年可能继续使用或者增加额度,甚至不排除继续创设新工具的可能。”广发证券资深宏观分析师钟林楠认为,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是稳信用的另一种方式,其兼具产业政策与金融政策效果。明年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的方向可能是:基建地产、制造业、科创、双碳、能源等领域的政策性工具延续;与疫情防控相关的阶段性工具逐步退出。
创新:发挥政策性开发性金融工具效能
13.85亿元——这是贵州省“东数西算”贵安新区算力产业集群配套项目从国家开发银行获得的资金支持,这得益于今年创设的政策性开发性金融工具。
“作为阶段性举措,政策性开发性金融工具有利于满足重大项目资本金到位的政策要求,撬动更多民间资本参与,尽快形成基础设施建设实物工作量。”人民银行有关负责人说。
政策性开发性金融工具的“横空出世”,有效补充了包括新型基础设施在内的重大项目资本金。人民银行数据显示,截至10月末,两批政策性开发性金融工具合计已投放7400亿元,有力补充了一批交通、能源、水利、市政、产业升级基础设施等领域重大项目的资本金。各银行为金融工具支持的项目累计授信额度已超3.5万亿元。
根据国家发改委统计,截至11月底,两批金融工具支持的2700多个项目已全部开工建设。
“通过政策性开发性金融工具加大重大项目融资支持,有利于在坚持不搞大水漫灌、不超发货币的条件下,引导金融机构发放中长期低成本配套贷款,疏通货币政策传导机制,增强信贷增长的稳定性,助力实现扩投资、带就业、促消费综合效应,稳定宏观经济大盘。”上述人民银行有关负责人表示。
未来政策效能仍有较大释放空间。中国银行研究院研究员梁斯认为,政策性开发性金融工具的政策效能仍有较大释放空间。商业金融机构应进一步加大对基础设施,尤其是新型基础设施及其他重大项目的资金投放力度。东北证券报告预计,明年政策性银行将继续发挥效能,政策性开发性金融工具额度将达到9000亿元以上。
转自:中国证券报
【版权及免责声明】凡本网所属版权作品,转载时须获得授权并注明来源“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违者本网将保留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的权力。凡转载文章及企业宣传资讯,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立场。版权事宜请联系:010-65363056。
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