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以来,我国外贸持续助力宏观经济大盘稳定。上半年,货物与服务净出口拉动GDP增长0.9个百分点,贡献率达到35.8%。7月以来,港口、物流等指标显示,我国外贸继续稳步增长,推动宏观经济呈现企稳向前的态势。
港口货物吞吐量增速加快
港口转起来,货物才能动起来,港口货物吞吐量是对外贸易情况及国民经济发展的“晴雨表”。中国港口协会数据显示,7月下旬,沿海重点枢纽港口货物吞吐量同比增加18.5%,增速较前期进一步加快,反映出外贸稳健前行态势。
盛夏的天津港太平洋国际集装箱码头繁忙有序。近期,天津忠旺铝业有限公司一批货值1018.5万元的铝制品货物从天津港码头出海。该公司海运负责人王继伟介绍,今年以来,已累计出口铝材超7万吨,比去年同期增长了5倍多。据统计,天津口岸铝材今年出口货值已超80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超200%。
上海港7月集装箱吞吐量也创出历史同期新高。根据上港集团消息,7月集装箱吞吐量预计完成超430万标准箱,日均吞吐量接近14万标准箱,基本实现全面达产。
“疫情期间,公司在物流、仓储、出运等方面都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在海关部门的协调帮助下,现在车辆出口业务越来越顺畅。”连云港东方港务分公司市场营销中心主任刘洪海介绍。数据显示,连云港口岸7月单月车辆出口量已超2万台,连续7个月创同期历史新高。
中欧班列运量增长
8月4日,一列满载服装鞋靴、微波炉、洗碗机、咖啡机、灯具、玩具等货物的中欧班列从广州国际港驶出,这标志着广州国际港中欧班列站点正式启用。
除新开站点外,还有新增线路。8月1日,首趟“库尔勒—加里宁格勒”中欧班列从阿拉山口口岸出境,至此,经阿拉山口口岸通行中欧班列运行线路已达86条。
中欧班列以其安全快捷、成本较低等优势受到越来越多企业的青睐,成为连通欧亚各国陆路运输的大通道,也成为我国出口运输的重要方式。
中国国家铁路集团有限公司数据显示,今年1至7月,中欧班列累计开行8990列、发送货物86.9万标箱,同比分别增长3%、4%。其中7月开行1517列、发送货物14.9万标箱,同比分别增长11%、12%,均创历史新高。
外贸增长折射宏观经济韧性
港口的繁忙、中欧班列运量增长是我国进出口贸易稳健增长的缩影。海关总署近日发布的数据显示,7月份,我国进出口同比增长16.6%,贸易顺差6826.9亿元,扩大90.9%。
“从5月份以来,外贸进出口的增速持续提升,特别是在去年基数比较大的基础上,6、7连续两个月实现了较高增长,并且增速在不断地加快,这体现出我国外贸的强韧性。”中国贸促会研究院副院长赵萍告诉上海证券报记者。
中国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国际经济研究所研究员李董林表示,外贸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我国宏观经济的韧性。中国是全球供应链的关键一环,全球对中国商品的需求持续强劲,激活了国内市场经济活力,市场主体活跃带动产业、就业等快速复苏,一系列产业政策效果就会充分释放。
赵萍也表示,在全球经济和贸易增速趋降的背景下,我国外贸企业承接新订单和在手订单的履约能力不断上升,也显示出我国宏观经济发展的韧性比较强,供应链优势得以显现。
转自:上海证券报
【版权及免责声明】凡本网所属版权作品,转载时须获得授权并注明来源“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违者本网将保留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的权力。凡转载文章及企业宣传资讯,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立场。版权事宜请联系:010-65363056。
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