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国家统计局发布上半年主要经济指标,虽然在多重超预期因素冲击下,二季度国内生产总值(GDP)同比增长0.4%,在较短时间内实现经济企稳回升,但上半年同比2.5%的经济增速预示着下半年要想实现全年发展目标仍需奋起直追。厘清眼下中国经济运行所面临的挑战、统筹谋划好下半年发展方向,也成为刚过去的周末多位知名专家学者在公开场合一致谈论的焦点话题。
在多位专家看来,我国经济发展无疑正走在快速复苏阶段,但经济运行仍面临内外部经济新变化带来的潜在冲击,同时须避免稳增长压力下的经济发展过热。在统筹好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关系的同时,应以强化稳就业、稳投资为下半年主要抓手,来强化支持市场主体发展,并注重中长期政策衔接。
关注外部变化避免内部过热
今年以来,我国经济发展的内外部环境更趋严峻,三重压力持续显现,国内疫情反弹、俄乌冲突等超预期因素冲击影响陡然增加。随着高效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成效持续显现,6月份经济实现较快企稳回升。
“最困难的时期已经过去,中国经济总体上进入到快速重启阶段。”中国社科院副院长高培勇在中国人民大学重阳金融研究院主办的“2022宏观形势年度论坛·夏季年会”开幕演讲中表示,倘若没有乌克兰危机和疫情跌宕反复,中国经济肯定会延续一季度发展好于预期的正常态势。
疫情带来的负面冲击正快速消退,但外部形势却日益复杂。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党组成员、副主任隆国强指出,当前,世界经济呈现出“三高一低”的新特点,分别是大宗商品价格高企与发达经济体通货膨胀带来的高成本、高价格;美联储采取激进加息政策导致其他经济体面临高利息压力;部分国家因能源危机、粮食危机导致的高风险;世界经济发展放缓所体现出的低增长率。
隆国强认为,世界经济“三高一低”的新特点,势必会通过国际贸易、国际金融等各种渠道影响我国的经济运行,还会对市场主体的信心和预期产生负面影响,必须密切关注世界经济新变化,妥善应对外部新挑战,扎实做好稳外贸、稳外资、稳预期等工作。
在国家发展研究中心金融研究所副所长陈道富看来,由于三重压力更加凸显,一些结构性矛盾在上半年有所显现。因此,在分析中国下半年的经济情况时,要特别关注结构性的中长期因素。进行政策设计时,要避免把下半年的经济推高到过热水平。
上海财经大学校长刘元春也持类似观点,强调不能因为过度担忧而造成政策用力过猛。他还指出,不宜过度放大短期风险,而忽视了中期、结构性风险,接下来不仅要重视宏观经济政策短期稳增长和中期可持续性之间的匹配,还要对稳增长的宏观政策与中期的结构性调整和改革,做出很好的权衡。
强化支持市场主体发展
尽管经济发展仍面临诸多困难挑战,但人民银行原行长戴相龙在7月16日举行的中国财富管理50人论坛“2022中期宏观峰会”上指出,我国下半年在投资、消费和进出口方面的有利条件很多,经济增速在三、四季度可能超5.5%,全年经济增速可能超4.5%或接近于5%。
展望下半年经济走势,多位专家建议,应着眼于确保已出台的一揽子政策落地生效,同时以强化稳就业、稳投资来支持市场主体发展,并注重中长期政策衔接。
戴相龙认为,稳投资方面,可以实行股票市场和产权市场双轮驱动,把更多社会长期资金转化为企业资本金,增强企业投资能力。他进一步建议,以大力发展上海联合产权交易所和北京产权交易所为主,组建3、4家全国大型资产交易机构,再通过注资兼并重组,初步形成全国统一的产权交易市场。
中国财富管理50人论坛理事长、全国政协经济委员会主任尚福林则强调,要充分认识到就业对稳定宏观经济大盘的意义,而应对稳就业挑战,关键在于支持市场主体发展。
“短期来看,目前已确定的社保费缓缴、失业保险稳岗返还、一次性扩岗补助等帮扶措施,已经开始见效;但长期来看,仍要继续着眼于提升市场主体竞争力和个人职业能力。”尚福林建议,不仅要大力发展以市场为导向的多层次多元化教育和人才培养体系,培养应用型、技能型人才,适应产业转型升级,缓解结构性就业矛盾;还要研究做好配套社会保障,保护好劳动者权益。
在全国政协委员、人民银行货币政策委员会委员、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原副主任王一鸣看来,应对多方面的新挑战,不光要着眼于下半年,还要着眼于明年。因此,下半年要在继续推动稳经济一揽子政策落地的基础上,协同推进宏观调节和发展动力的转换。政策着力点应转向更大力度的扩大内需,转向增强市场主体的内生动力,转向培育经济增长的新动能。
转自:证券时报网
【版权及免责声明】凡本网所属版权作品,转载时须获得授权并注明来源“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违者本网将保留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的权力。凡转载文章及企业宣传资讯,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立场。版权事宜请联系:010-65363056。
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