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外贸的韧性再次展现。
7月13日,海关总署最新公布的外贸进出口数据显示,6月份外贸进出口总值增速进一步提升至14.3%。这是4、5月份受新一轮疫情影响以来,单月外贸进出口金额同比增速首次重新回升至两位数,优于市场平均预期值。
展望下半年,李魁文表示,尽管还存在着一些不稳定不确定的因素,但国内生产需求逐步恢复向好,以及企业快速复工达产,下半年进出口还会保持稳定增长。
外贸进出口连续8个季度同比正增长
从累计看,上半年我国货物贸易进出口总值19.8万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9.4%。
海关总署新闻发言人、统计分析司司长李魁文表示,上半年我国外贸进出口稳步增长,已连续8个季度实现同比正增长,外贸规模稳中有增,为稳定宏观经济大盘作出贡献。
从单月看,继5月份我国外贸进出口同比增长9.5%,增速较4月份加快了9.4个百分点,6月份增速进一步提升为14.3%。这略超市场的平均预测值。据Wind,市场机构的平均预测值为11.9%
李魁文分析,当前支撑我国外贸增长的主要因素有:一是国际市场需求相对稳定。今年以来,尽管新冠肺炎疫情和乌克兰危机导致外部环境风险挑战增多,但总体来看,全球经济仍呈现复苏态势,国际市场需求保持稳定。
二是国内生产需求潜力足。今年以来,面对复杂严峻的外部环境和国内疫情冲击带来的经济下行压力,党中央高效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积极稳定宏观经济大盘,国内生产需求逐步恢复向好,为进口增长提供有力支撑。
三是部分区域进出口迅速恢复有力稳住了外贸基本盘。今年以来,长三角、珠三角、东北等地出现了局部疫情,相关地区外贸进出口一度下滑,但值得可喜的是迅速克服了疫情影响,上述地区月度外贸进出口增速快速由负转正、恢复向好,在展现地方外贸发展强大韧性的同时,也有力保住了全国外贸稳定增长的基本盘。
四是市场主体活力有效激发。随着国家稳经济一揽子政策措施的落地见效,外贸保稳提质等各项工作加快推进,我国外贸市场主体活力有效激发。
此外,国际大宗商品价格高位运行也一定程度上拉动进口值的增长。
出口增速表现仍优于进口
6月份出口恢复增长,增速进一步加快,表现优于进口。民生银行首席经济学家温彬表示,6月出口的表现好于市场预期,既有汇率、价格等技术性因素影响,但疫情后我国重点区域复工复产的加速推进、以及港口运输等关键供应链节点的恢复仍是更为关键的因素。
据海关统计,我国电工器材、集成电路、汽车等机电产品出口分别增长24.8%、16.4%、51.1%,纺织服装、塑料制品、鞋等劳动密集型产品出口分别增长10.8%、14.9%、31.4%。
这其中,汽车超过五成的增速表现亮眼。中国汽车工业协会方面表示,中国企业大力开拓国际市场,中国品牌在国际市场上得到更多认可,特别是新能源汽车更是成为当前出口亮点,一些企业已经成功进入欧洲等发达国家和地区市场。
值得一提的是,民营企业表现较为突出。数据显示,上半年民营企业机电产品出口增长15.3%,高出全国机电产品出口增速6.7个百分点。
李魁文表示,今年以来,国家密集出台了多项政策措施,推动外贸保稳提质,支持企业纾困解难,持续有效激发了外贸市场主体活力。上半年,我国有进出口实绩的外贸企业数量同比增加5.5%。
内需仍有较大提升空间
数据显示,上半年进口同比增长4.8%,较1-5月加快0.1个百分点,6月当月进口同比增长5.4%,同样好于市场预期。分析认为,6月进口小幅恢复,贸易顺差扩大,内需正在逐步回暖。
温彬指出,进口增长的主要贡献依旧来自于能源进口,上半年我国原油、天然气、煤炭等能源产品合计进口1.48万亿元,增长53.1%,剔除能源后的进口同比小幅下降,反映我国内需仍有较大提升空间。
分产品看,上半年我国农产品进口7360.7亿元,同比增长了5%。
李魁文表示,海关总署将做好重点产业链供应链“白名单”企业通关保障工作。推进粮食进口便利化和来源多元化,完成缅甸玉米、马拉维大豆、巴西玉米和花生等输华检疫要求议定书签署。推进RCEP成员国优质农产品对华出口。助力铁矿石、棉花等大宗商品进口,保障国内供给。
下半年进出口将保持稳定增长
展望下半年,李魁文表示,我国经济运行强、潜力足,长期向好的基本面没有改变,尽管还存在着一些不稳定不确定的因素,但国内生产需求逐步恢复向好,以及企业快速复工达产,下半年进出口还会保持稳定增长。
英大证券研究所所长郑后成分析,下半年单月出口增速大概率下行,但仍将保持韧性。在美国面临越来越大的通货膨胀压力的背景下,拜登政府正在研究取消前总统特朗普实施的部分对中国商品加征的关税,这将对下半年出口增速形成一定支撑。
商务部研究院国际市场研究所副所长、研究员白明对记者表示,在确保国内疫情防控总体向好的背景下,下半年外贸保稳提质有基础。各项稳增长政策效应将持续显效,如“减免退补缓”的各项措施,各类推动外贸转型的政策举措等。但也不能忽视美欧等经济体经济状况进一步下滑,将可能使得我国外贸发展的外部环境恶化。
转自:证券时报
【版权及免责声明】凡本网所属版权作品,转载时须获得授权并注明来源“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违者本网将保留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的权力。凡转载文章及企业宣传资讯,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立场。版权事宜请联系:010-65363056。
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