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8日,中国中小企业协会发布的数据显示,6月份中国中小企业发展指数为88.4,环比上升0.2点。其中,8个分行业指数全部回升,投入、效益等8个分项指数7升1平。专家指出,今年以来受多方面超预期因素影响,不少中小企业出现经营困难,面临较大压力。但随着一揽子稳增长政策“组合拳”加快落地见效,中小企业景气水平有所改善。未来在助企纾困政策持续支持下,中小企业有望进一步恢复活力,实现平稳健康发展。
住宿餐饮业指数升幅最大
中国中小企业协会的调查显示,6月份,工业、建筑业、交通运输邮政仓储业、房地产业、批发零售业、社会服务业、信息传输计算机软件业和住宿餐饮业指数较上月上升幅度在0.1-0.6点之间。其中,住宿餐饮业指数升幅最大,建筑业、交通运输邮政仓储业和批发零售业指数已连续2个月上升。
中国中小企业协会秘书长谢极对记者分析,6月份8个分行业指数全部回升,投入、效益、成本等8个分项指数除成本指数持平外其他7项全部上升,这是自去年3月以来首次出现分行业指数和分项指数全面向好,充分说明中小企业经济状况全面回升。
企业信心开始恢复。6月份,反映企业信心的宏观经济感受指数为97.0,比上月上升0.2点。从宏观经济感受指数的细项看,宏观感受指数为101.7,比上月上升0.2点;行业运行指数为92.4,较上月上升0.3点。
市场预期有所改善。6月市场指数为80.8,环比上升0.3点。所调查的8个行业中,国内订单指数和销售量指数均全面上升。从工业情况看,生产指数上升0.3点。
企业效益状况改善,投资意愿增强。6月效益指数为73.5,比上月上升0.2点,所调查的8个行业中,5个行业效益指数上升。6月投入指数为82.1,比上月上升0.3点,所调查的8个行业固定资产投资指数全部上升。
税费支持政策提振企业信心
“6月份中国中小企业发展指数在连续4个月下降后止跌回升,一方面得益于疫情防控形势持续向好,生产生活秩序逐步恢复;另一方面稳经济一揽子政策措施持续发力,经济总体恢复有所加快。我们对样本企业开工率的调查显示,企业开工率稳步回升。”谢极说。
一段时间以来,国内外环境复杂性、不确定性明显增加,不少中小企业受到冲击。国家统计局工业司副司长汤魏巍介绍,国家统计局近期有关研究结果显示,近十年来中小工业企业营业收入每增长1%,能够拉动地区生产总值增长0.13%。“助力中小企业渡过难关、持续发展,对于稳定经济运行、稳定居民就业非常重要,也非常必要。”汤魏巍说。
针对中小企业面临的突出困难,各地各部门推出一系列纾困举措:加大金融扶持,国有大型银行新增普惠小微贷款1.6万亿元;鼓励地方对小微企业和个体工商户实行阶段性优惠电价和用水用电用气“欠费不停供”、6个月内补缴;全面落实新的组合式税费支持政策,优先支持面广量大的中小微企业;将中小微企业宽带和专线平均资费再降10%。
相关政策逐步见效。1至5月,全国已向273万户企业发放稳岗返还129亿元,惠及职工5189万人,中小微企业受益明显。截至6月25日,新的组合式税费支持政策累计新增退税减税降费及缓税缓费约2.58万亿元,中小微企业享受优惠金额占比近70%。国家税务总局纳税服务司司长韩国荣表示,一揽子税费支持政策快速落地,有效提振了中小微企业信心。
进一步加大助企纾困力度
“指数回升的同时也要看到,当前主要指标出现积极变化,是疫情冲击后的恢复性反弹,不少指标仍低于年初或去年同期水平,中小微企业生产经营成本上升、融资困难、开工不达产等问题仍然突出。”谢极认为,下半年,应加大政策支持力度,更多用市场办法、改革举措激发民间投资活力,改善营商环境,稳定预期,坚持纾困与培优并举,帮助中小企业渡过难关、健康发展。
近期又有新举措出台,助企纾困力度进一步加大。国家医保局、国家发展改革委等四部门发文对中小微企业实施阶段性缓缴职工医保单位缴费;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等部门明确,受疫情影响严重地区生产经营出现暂时困难的所有中小微企业、以单位方式参保的个体工商户,可申请缓缴三项社保费单位缴费部分,缓缴实施期限到今年底,期间免收滞纳金。
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失业保险司副司长刘鹏表示,下一步将指导各地抢抓时间窗口,畅通申领渠道,大力推行失业保险稳岗返还和留工补助政策“免申即享”、缓缴社保费“即申即享”,积极推动各项政策速享尽享,最大限度释放政策红利。
“我们将做好中小企业发展情况跟踪分析和监测预警,针对新情况新问题,及时出台务实管用的政策举措,有效应对外部环境的不确定性。”国家发展改革委政策研究室副主任孟玮说,通过政策的宣传引导工作,让更多市场主体知晓政策、用好政策,确保政策有效传导至中小企业,有效稳定市场主体预期。(记者 邱海峰)
转自:人民日报海外版
【版权及免责声明】凡本网所属版权作品,转载时须获得授权并注明来源“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违者本网将保留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的权力。凡转载文章及企业宣传资讯,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立场。版权事宜请联系:010-65363056。
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