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中国经济下滑的压力依然较大,政治局会议提出要高度重视经济下行压力,并强调要加大定向调控力度。当前高利率仍是主要风险,两次降息、降准之后贷款利率依然高企,机构普遍预期市场存在进一步的减息空间。
不过,央行在用的各种数量型工具放松货币政策与过去并无本质区别,更不应夸大为发达经济体近年来所实施的QE.
货币政策已放松了多少、未来还将有多少措施出台?
瑞银表示,过去半年里,央行已两次降准、降息,并通过其他流动性工具净投放了近1万亿流动性,但实际利率仍高于去年平均水平、且基础货币增速放缓。瑞银预计年内央行还将再降息50个基点、降准至少100个基点,并通过其他工具扩大流动性投放规模。
货币刺激实为填补资金离境
专家指出,目前中国货币刺激的规模在某种程度上是为了填补资金离境的空缺,而非向经济注入额外的货币。过去,央行依靠外汇流入创造货币供应增长简单地说,就是它印制稳定数量的人民币来买进通过贸易和投资进入中国的美元。但是,过去半年中资金流已经逆转,导致央行要通过其他替代方式来创造基础货币。
为何决策层迟迟不加大宽松力度?
决策圈内的许多人仍认为常规的货币宽松会导致信贷过度扩张、希望控制杠杆率攀升步伐。但瑞银注意到,越来越多的人已开始认识到控制通缩压力、防范金融风险的必要性。
货币宽松效果如何?
考虑到产能过剩、债务负担沉重抑制企业部门信贷需求,货币政策本身拉动经济增长的作用较为有限。但宽松的货币政策可以避免流动性或信贷大幅紧缩,缓和企业部门偿债负担。如果结合更积极的财政政策,货币宽松对于稳增长的效果将更为明显。
货币宽松难道不会加剧高杠杆问题吗?
未必如此。瑞银认为:未来几年中国的整体杠杆率难免继续攀升;突然终止或逆转之前的趋势如剧烈去杠杆非但不能解决问题,反而可能导致信贷紧缩、经济跳水;即便实施了降准、降息,央行还可以通过其他措施控制整体信贷增速;此外,宽松的货币政策还有助于抑制由偿债负担催生的债务增长。
传统政策仍有很大空间
业内人士认为,目前中国也不需要量宽。日本央行和欧洲央行之所以使用量宽,是因为能用的传统货币政策已用尽。这些国家的利率已经接近零,其央行不得不找新办法来降低融资成本和刺激银行放贷。但中国传统政策仍有很大的空间。一年期基准利率高于5%,而法定准备金率为18.5%,对任何一个国家来说这两个数字都高得出奇。
来源:证券时报网
转自:
【版权及免责声明】凡本网所属版权作品,转载时须获得授权并注明来源“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违者本网将保留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的权力。凡转载文章及企业宣传资讯,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立场。版权事宜请联系:010-65363056。
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