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务院释放重磅利好 A股“改革牛”不停蹄


作者:陈鸿燕    时间:2015-05-20





“疯牛”转“慢牛”,短暂的两波调整后,国务院释放一系列重磅利好,为“改革牛”添活力。“5.19”A股再现井喷行情,沪指以3.13%的涨幅,创近4个月单日最大涨幅纪录,重返4400点关口。在一片“见顶”的悲观预言中,“神创业板”冲上新的历史高点—3340.42点。

  国务院释放重磅利好 A股“改革牛”不停蹄

  “改革”是本轮牛市的主旋律之一,随着改革的深入推进,A股市场“改革牛”不停蹄。

  中国官方5月19日发布《中国制造2025》,这部关于中国制造业未来10年的行动纲领和路线图,目标是2025年接近德国、日本实现工业化时的制造强国水平,进入世界制造业强国行列。

  中国工业和信息化部规划司副司长李北光日前表示,财政每年将投入7亿元人民币用于支持材料、工艺、零部件元器件,及基础产业技术推进。除此之外,地方还将有一些配套资金。

  5月18日,国家发改委集中披露6个大型基建项目,包括4个铁路项目和2个城市轨道交通项目,6大项目包预计投资总额达到2435.77亿元。

  同日,官方还发布《关于2015年深化经济体制改革重点工作的意见》,提出了39项年度经济体制改革重点任务,强调深化企业改革、落实财税改革总体方案,提出推进金融改革,包括实施股票发行注册制改革,进一步完善“沪港通”试点、适时启动“深港通”试点。

  16日,2015年全国经济体制改革工作会议在京召开,会议从发挥市场决定性作用、增强微观主体活力、提高宏观调控的针对性、有效性等方面部署了六项改革任务。

  有机构分析认为,高层连续推出一系列组合拳,不仅保增长治标,还推改革促转型治本,决策层大力改革意图明显;随着改革红利释放,相信未来经济逐渐复苏,支撑市场信心。只要中央继续推进改革,股市赚钱效应仍在,那么上涨趋势也将延续。

  盘面上,昨日A股做多热情爆棚,各板块上演“红色风暴”,智能机器板块大涨近6%,互联网+、一带一路、工程机械等板块涨幅居前,个股生机勃发,230多只个股涨停。

  对于后市,著名经济学家刘纪鹏乐观认为,4000点将是一个较为健康的点位,目前A股正处于一个由“疯牛”向“慢牛”的过渡期,未来随着政策红利的释放与市场制度的不断完善,A股在持续的慢牛中将有望挑战6124点的历史高点,并向万点发起冲击。

  不过,国泰君安短期则保守的维持上证指数目标4600点的判断。

  创业板风险不容小觑 监管制度漏洞亟待完善

  年内仅仅5个多月时间,创业板指累计大涨125.77%,远远超出上证综指36.57%的涨幅。期间,创业板也成为牛股集中营。以安硕信息为例,该股年内涨幅惊人,高达494.09%。

  上周,主流媒体唱空,市场频繁传出证监会调查“基金超配创业板”的传闻,也仅让创业板指跌3%。而随着证监会辟谣干预基金买创业板,“警报”解除,本周创业板继续“任性”大涨,因屡屡刷新历史最高记录,还被市场冠以“神创板”的头衔。“创业板泡沫很快破裂”、“神创板将会跌得很惨”、“珍惜最后逃命机会”等看空预言频遭“打脸”。

  不过光环背后,多重风险信号仍不容忽视。百倍市梦率、基金团炒“坐庄”都成为市场做空创业板的箭靶。

  截至5月19日,据深交所数据显示,创业板平均市盈率高达121.60倍。同期沪深主板平均市盈率分别为21.13倍、35.39倍。

  据媒体统计,2015年一季度约有665只基金买入创业板股票,持股市值超过千亿元。由于创业板个股流通盘普遍偏小,公募基金涉嫌“联合坐庄”的说法不断出现。
  以安硕信息为例,截至今年第一季度末,前十大流通股股东全部是公募基金,汇添富、长信、中银、泰达宏利与广发五家基金公司的的10只基金将前十大流通股股东席位占据,合计持有上市公司925.35万股,前三位流通股股东均为汇添富旗下基金。

  据了解,目前监管层对基金在仓位上的规定主要是“双十限定”,即一只基金持有一家公司发行的证券,其市值不得超过基金资产净值的10%;同一基金管理人管理的全部基金持有一家公司发行的证券,不得超过该证券的10%。

  如果按照“双十限定”,合计持有安硕信息8.47%总股本的汇添富基金并未踩上红线,但是占流通股的比例达24.07%。

  很明显,该规定有待完善。当泡沫破裂时,基民和高位买进的投资者很可能将成为最终的买单者。

  中金公司认为,上周五证监会宣布在对一些违规事件进行调查,表明监管层正加大力度打击市场违规行为。中小市值个股的热炒固然受互联网等行业广阔前景支持,但也与资金面宽松、机构集中持股与散户助力、监管制度不完善等因素密切相关。监管层加大对违规行为的查处力度,将对市场情绪起到一定的抑制作用。

来源:中国新闻网


  转自:

  【版权及免责声明】凡本网所属版权作品,转载时须获得授权并注明来源“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违者本网将保留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的权力。凡转载文章及企业宣传资讯,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立场。版权事宜请联系:010-65363056。

延伸阅读



版权所有: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京ICP备11041399号-2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59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