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地精准施策 助推“专精特新”加速跑


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   时间:2022-04-07





  中小企业是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生力军,是扩大就业、改善民生、促进创业创新的重要力量,“专精特新”中小企业更是这一群体的领头羊。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提出,着力培育“专精特新”企业,在资金、人才、孵化平台搭建等方面给予大力支持。专家表示,这是“专精特新”一词首次在《政府工作报告》中出现。近一段时间,各地政策密集出台,全方位培育支持“专精特新”企业发展。


  加大信贷资金支持力度


  案例:仅用10分钟,省级“专精特新”企业无锡英罗唯森科技有限公司的财务人员就通过中信银行最新推出的线上产品“科创e贷”成功申请普惠贷款500万元并顺利提款。“科创e贷”正是中信银行针对“专精特新”等科技创新型企业推出的全线上、纯信用产品,单户最高贷款额度可达1000万元,授信期限不超过一年,可直接在线开通,线上发起贷款申请,自动审批额度,在线签署电子合同,按需线上自助提款,支持随借随还。


  “专精特新”企业是指具有专业化、精细化、特色化、新颖化等四大特征的中小企业。一般而言,“专精特新”企业市值不高,整体而言债权融资难度大、成本高。如今,为缓解“专精特新”等优质中小企业贷款难题,银行信贷资金对“专精特新”企业支持的力度正在逐步上升,不少银行下大功夫完善服务创新型企业的金融服务体系,并推出有针对性的产品。


  银行信贷资金对“专精特新”企业的支持与各地的政策引导密不可分。


  河南省七部门联合推出“专精特新贷”业务,为“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省级以上“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和创新型中小企业打造,且单一企业累计授信额度最高分别为5000万元、3000万元、1000万元。


  河北省对“小巨人”企业贴息标准上浮10%,支持市场化企业征信机构采集非信贷数据或替代数据,提供优惠征信服务。吉林省单独调配30亿元再贷款和20亿元再贴现额度,加大再贷款再贴现等货币政策工具的定向支持力度。安徽省持续开展“十行千亿万企”融资服务专项行动,2022年鼓励合作银行安排不少于4000亿元专项信贷资金,给予中小企业重点支持。


  多角度提供专属服务


  案例:2009年落户无锡市新吴区的日联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是目前国内最大的精密X射线技术和检测装备研发制造企业。2002年成立以来,企业持续进行技术研发,每年投入上千万元,最终攻克“卡脖子”技术,实现了核心技术自主可控。2017年,公司产品研发成型后即将产业化,面对资金、用地等难题,无锡市新吴区主动提供相关政策服务,为企业后续高速发展铺平了道路。


  日前,无锡市首个“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服务中心在新吴区挂牌成立。无锡市新吴区工业和信息化局局长韩建中表示:“服务中心希望进一步建立完善区职能部门、街道园区协同配合、共同推进的工作体系,为企业发展提供金融创投、技术支撑、数转智改等服务。”


  针对“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在发展中遇到的困难,各地推出了不少帮扶政策和措施。比如,河北提出加强服务队伍建设,组建专家志愿服务团队,为中小企业提供技术改造创新、企业管理咨询等方面的服务。江西提出将为“专精特新”中小企业提供“点对点”精准税务服务,建立“一户一档”,实施“一户一策”。湖北将“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作为走访服务企业的重点对象,定期深入企业送政策、解难题、促发展。北京则与北交所建立了常态化的战略合作机制,通过定期的数据共享、联合走访等形式,为专精特新企业上市提供全过程、全周期、全方位的服务。


  全面推动数字化转型


  案例:上海市“专精特新”企业纳尔股份成立于2002年,是精密涂布材料这一细分领域的“隐形冠军”。在纳尔的8个全球生产物流基地,每天数百万平方米的精密涂布材料被销往90多个国家地区,成为随处可见的户外广告、建筑家装材料、车身装饰材料。日前,纳尔股份与阿里云达成全面合作,将在精密涂布材料的研发、生产、物流、销售各环节引入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人工智能等技术,打造数字工厂、智慧物流,加速企业数字化转型。


  “过去中小企业依靠勤恳、务实生存下来,面对新的世界局势、宏观经济、原料价格波动等不确定性因素,中小企业需要运用数字化手段提升自身的抗风险能力,通过数字化转型持续保持竞争力,成为真正‘小而美的百年企业’。”纳尔股份董事长游爱国表示。


  随着数字经济发展繁荣,数字化转型是推动中小企业走“专精特新”道路的有效方式。此前出台的《“十四五”数字经济发展规划》提出,要纵深推进工业数字化转型,加快培育一批“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和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


  围绕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各地制定了一系列促进政策。比如,河北提出实施中小企业数字化赋能专项行动,培育推广一批符合中小企业需求的数字化平台、系统解决方案等数字化需求。重庆提出对“专精特新”企业实施智能化、绿色化改造,对建设数字化车间、智能工厂、绿色工厂的企业,将给予资金支持。


  转自:中国商报

  【版权及免责声明】凡本网所属版权作品,转载时须获得授权并注明来源“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违者本网将保留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的权力。凡转载文章及企业宣传资讯,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立场。版权事宜请联系:010-65363056。

延伸阅读



版权所有: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京ICP备11041399号-2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59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