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常会再发大“红包” 延续11项减税降费政策


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   时间:2022-01-21





  1月19日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对进一步加强下一阶段特别是春节期间煤电油气运保障和市场保供作出部署,并决定延续实施部分到期的减税降费政策,支持企业纾困和发展。


  加强下一阶段特别是春节期间煤电油气运保障和市场保供


  会议指出,按照党中央、国务院部署,各地、各有关部门加强能源和重要民生商品保供稳价工作,目前煤电油气运保障总体平稳,粮油肉蛋奶果蔬等民生商品供应量足价稳。


  会议要求,要进一步抓实抓细能源和市场保供工作,保障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需求。


  一要发挥好煤电油气运部际协调机制作用,压实能源保供地方政府属地责任和企业主体责任,保持煤炭正常生产,优先保障发电供热用煤运输。支持煤电企业应发尽发,多渠道提升新能源发电出力,用好跨省跨区输电通道加强余缺互济。推动油气田安全满负荷生产,努力保证油气供应,加强对北方资源偏紧地区冬季供暖用能保障。


  二要严格落实“菜篮子”市长负责制,因地制宜扩大蔬菜种植,抓好肉蛋奶、水产品生产供应。严格执行鲜活农产品运输绿色通道政策,引导商贸企业、电商平台、零售网点春节正常营业,丰富市场供应,促进扩大消费。对受灾群众和困难群体加大帮扶或救助力度。


  三要继续做好应对恶劣天气、突发疫情等不确定因素的预案,指导地方在落实疫情防控措施同时,保证骨干交通网络畅通,加强生活物资供应保障,做好疫情封闭地区精细化管理,注重发挥社会力量和社区作用,确保“最后一公里”、“最后一米”物资配送畅通。


  四要加强市场供求监测,强化食品质量安全监管,依法查处囤积居奇、哄抬价格等违法行为。


  近日国家发展改革委按照《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做好2022年元旦春节期间有关工作的通知》要求,已开始密切监测市场运行情况及价格变化,并多次召开视频会议调度各地工作开展情况,印发通知对相关工作作了进一步部署,指导各地稳定生产供应、充实商品储备、加强产销衔接、做好工作预案。


  国家发展改革委经济运行调节局局长李云卿表示,将紧紧抓住保障供应工作中的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坚持问题导向和目标导向,持续深化能源产供储销体系建设,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坚实可靠的能源保障。


  李云卿表示,将指导产煤省区和煤炭生产企业在春节期间保持正常生产销售及发运,及时做好煤炭产运销衔接。加强煤电、燃气机组运行管理,提高顶峰能力,多渠道提升新能源发电出力。推动国内油气田满负荷生产,保持原油、管道气、LNG进口安全稳定。紧盯春节假期、冬奥会和冬残奥会等重要时段,加强运行调度,确保能源供应平稳有序等措施。


  延续11项税费优惠政策至2023年底


  会议指出,减税降费是直接、有效、公平的惠企利民政策。为帮助企业纾困解难,促进创业创新,会议决定,在前期已对部分到期税费优惠政策延期的基础上,再延续执行涉及科技、就业创业、医疗、教育等另外11项税费优惠政策至2023年底。


  一是免征符合条件的科技企业孵化器、大学科技园和众创空间孵化服务增值税,对其自用及提供给在孵对象使用的房产、土地免征房产税和城镇土地使用税。继续放宽初创科技型企业认定标准,凡符合条件的创投企业和天使投资个人对其投资的,按投资额一定比例抵扣应纳税所得额。对企业招用自主就业退役士兵和退役士兵从事个体经营的,继续按一定限额依次扣减税收和相关附加。


  二是免征农产品批发市场、农贸市场房产税和城镇土地使用税。免征城市公交站场等运营用地城镇土地使用税。


  三是继续授权省级政府自主决定免征、停征或减征地方水库移民扶持基金。


  四是免征医务人员和防疫工作者临时性补助、奖金及单位发给个人的预防药品等实物的个人所得税。免征相关防疫产品的药品和医疗器械注册费。


  五是免征高校学生公寓房产税和相关租赁合同印花税。对承担商品储备政策性业务的企业自用房产、土地免征房产税和城镇土地使用税。减按15%征收污染防治第三方企业所得税。


  中国财政学会绩效管理专委会副主任委员张依群对上海证券报记者表示,国常会决定对到期税费优惠政策延期,一是涉及面广,二是优惠力度大,这些减税降费优惠不仅可以有效对冲疫情对经济的巨大冲击,也可以增强抵御外部复杂环境的严峻影响,为稳定经济发挥关键性支撑作用。此次优惠延续到2023年底,税费优惠时间跨度长,政策比以往更清晰、更具稳定性,为市场注入强烈稳定信号良好预期。


  作为我国应对新的经济下行压力、激发市场主体活力一招重要“先手棋”,近日举行的减税降费座谈会提出,要针对市场主体需求,抓紧实施新的更大力度组合式减税降费,确保一季度经济平稳开局、稳住宏观经济大盘。


  “预计后续还会有政策陆续释放。”在张依群看来,未来减税降费在助企纾困、改善民生、调整结构 、低碳绿色和科技创新领域还将强化力度,从而让更多积极财政政策转换为保稳定、促发展、惠民生、增效益的动力源,全面提振中国经济的韧劲和可持续发展信心。


  转自:上海证券报

  【版权及免责声明】凡本网所属版权作品,转载时须获得授权并注明来源“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违者本网将保留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的权力。凡转载文章及企业宣传资讯,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立场。版权事宜请联系:010-65363056。

延伸阅读



版权所有: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京ICP备11041399号-2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59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