稳居第一大贸易伙伴地位 中国-东盟双边贸易潜力待发掘


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   时间:2021-09-18





  中国与东盟地理位置毗邻,历史文化交融,资源禀赋、产业结构各具特色,经济贸易结构互补性强,开展经贸合作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


  自1991年中国-东盟建立对话关系以来,中国与东盟国家交往日益密切,2010年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全面建成;2013年中国与东盟携手建设更加紧密的中国-东盟命运共同体;2019年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升级《议定书》全面生效,双边经贸发展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


  规模壮大结构优化


  30年间,我国与东盟贸易发生巨大变化。据海关统计,中国-东盟双边贸易由1991年的83.6亿美元增长到2020年的6852.8亿美元,年均增长16.5%,比同期中国外贸整体年均增速高出3.4个百分点。其中,出口由44.5亿美元增长到3836.8亿美元,年均增长16.4%;进口由39.1亿美元增长到3016亿美元,年均增长16.5%。2020年,东盟成为我国第一大贸易伙伴,我国连续第12年保持东盟第一大贸易伙伴地位。今年前8个月,我国对东盟进出口5539.2亿美元,增长33.3%,占同期我国外贸进出口总值的14.5%。


  20世纪90年代以前,中国对东盟进出口商品种类少、贸易规模小。90年代后,以纺织服装为代表的劳动密集型产品占我国对东盟出口比重逐渐提高,同期自东盟进口原油、橡胶和原木大幅增长。进入21世纪,随着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和自由贸易区建设持续加速,中国对东盟进出口商品种类不断丰富,互补性的贸易结构逐步形成。


  从出口看,在双边贸易额首次突破100亿美元的1993年,我国对东盟出口机电产品仅15.3亿美元,2020年这一数字达到2044.8亿美元;与此同时,机电产品占我国对东盟出口比重从1993年的28.9%提高至2020年的53.3%。同期,纺织服装、钢材、手机、船舶、家具、水果、汽车和医药品等产品对东盟出口增势良好。进口方面,1993年我国自东盟进口机电产品仅6.9亿美元,2020年增至1590.2亿美元,占比由1993年的11.1%提高至2020年的52.7%。此外,自东盟进口农产品、橡胶、石油、天然气、煤等初级产品和资源型产品保持较快增长。


  设施联通效应凸显


  随着共建“一带一路”不断走深走实,中老铁路、印尼雅万高铁、中新共建国际陆海贸易新通道、中印和中马“两国双园”等一批重大基础设施项目顺利实施,不仅有效提升了我国与东盟国家互联互通水平,也值得双方跨境物流更加顺畅。


  目前,西部陆海新通道海铁联运班列线路从2017年的“渝桂新”1条线路拓展为6个方向常态化开行,开行频次由每周1列增至每天10列以上,已成为西部地区货物出海出边的主通道和RCEP框架下连接中国与东盟地区最快速、最便捷的通道。今年前7个月,西部陆海新通道班列开行3154列、发运31.4万个标准集装箱,同比分别增长96%和287%。


  与此同时,西部陆海新通道班列也与中欧班列实现了常态化衔接,今年以来累计衔接发送1504个标箱,为促进国内国际双循环提供了可靠运力支撑,充分激发我国与东盟国家贸易潜力。根据海关统计,今年前8个月西部陆海新通道沿线14省区市对东盟进出口812.2亿美元,增长28.7%,拉动我国对东盟进出口增长4.4个百分点。


  为保障西部陆海新通道班列的顺利开行,通道沿线15地海关签署《区域海关共同支持“西部陆海新通道”建设合作备忘录》,建立联络协调制度,加强业务统筹协调,共同推动区域海关信息共享平台建设,深入推进监管制度创新,疏浚西部陆海新通道物流和通关障碍,切实提升通道沿线贸易安全与便利化水平。(记者 刘昕)


  转自:国际商报

  【版权及免责声明】凡本网所属版权作品,转载时须获得授权并注明来源“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违者本网将保留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的权力。凡转载文章及企业宣传资讯,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立场。版权事宜请联系:010-65363056。

延伸阅读



版权所有: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京ICP备11041399号-2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59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