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国内疫情反弹、暴雨洪水等因素影响,近日发布的7月份多项经济指标超预期减速,消费和服务业的放缓尤为明显,下半年稳增长压力加大。
近来,发改委、工信部、国资委、商务部等部门密集发声,加力部署下半年重点经济工作,围绕保工业、稳投资、促消费,研判疫情汛情的不利影响,加大跨周期调节,着力增强中国经济内生动能。
粤开证券研究院副院长、首席宏观分析师罗志恒表示,展望未来,暴雨的影响会逐步消退,疫情也将逐步得到控制,需更加关注经济内生增长动能。下半年政策将从防风险、调结构转向预防式稳增长,经济的增长要优先于调结构的重任。积极的财政政策推动今年底明年初形成实物工作量,稳健的货币政策助力中小企业和困难行业持续恢复。
加强跨周期调节
国家统计局日前发布的7月工业、消费、投资等数据全面走弱,其中有暴雨、疫情以及季节性因素等的影响,但也反映出经济内生增长动能依然不足。
8月16日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指出,7月中下旬以来,我国多地发生极端天气、造成严重洪涝灾害,多省多点出现新冠肺炎疫情,大宗商品价格高位波动,国际经济形势错综复杂。各地区各部门要有效应对新挑战,加强跨周期调节,保持经济运行在合理区间。
会议要求,各地区各部门要密切跟踪经济走势变化,优化政策组合。促进消费稳定恢复增长,用好地方政府专项债带动扩大有效投资,以更有效的开放举措稳定外贸外资,加强政策协调和解读,增强市场主体信心,保持经济平稳运行。
野村证券中国首席经济学家陆挺认为,7月经济减速由一系列因素导致,包括河南和长江流域的强降雨和洪灾、首轮新冠肺炎疫情以来最严重的反弹、出口疲软以及房地产调控、环保限产等特定领域的政策收紧等。考虑到7月消费数据尚未完全反映此轮疫情的影响,无论是同比增速还是两年平均增速,8月经济指标将继续延续这一趋势。
7月,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环比增0.3%,为近年来同期较低水平;同比增长6.4%,两年平均增长5.6%,较6月下降0.9个百分点。
光大银行分析师周茂华分析,7月工业增速回落,主要受制造业产出下降和基数走高影响。7月份制造业增加值同比增长6.2%,比上个月回落2.5个百分点,这一方面是因为上游大宗商品价格持续高企,对部分下游工业利润形成挤压,部分企业短期陷入观望;另一方面,受“缺芯”等因素影响,汽车制造业下降明显,并对部分上下游产业构成拖累。
工信部8月18日召开工业和信息化运行监测协调工作电视电话会议指出,加强疫情汛情对产业链供应链影响的跟踪评估,保障工业企业稳定生产,全力协调做好疫情防控医疗物质生产供应,进一步完善工业应急动员能力体系。
国资委党委近日召开扩大会议强调,针对工业母机、高端芯片、新材料、新能源汽车等加强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央企要努力打造原创技术“策源地”,肩负起产业链“链主”责任,开展补链强链专项行动,加强上下游产业协同,积极带动中小微企业发展。
释放消费潜力
受强降雨天气、疫情多点散发等因素影响,7月份消费增速放缓,其中汽车零售额出现负增长,江苏、河南等部分地区增速不同程度回落。数据显示,7月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增长8.5%,两年平均增长3.6%,较上月下降1.3个百分点;环比增速-0.13%,是季调环比数据发布以来,首次出现7月环比数据为负值。
国家统计局新闻发言人付凌晖表示,总的来看,受短期因素影响,市场销售有所放缓,但是消费恢复态势有望持续。随着疫苗接种的不断扩大、精准防控的有效实施,消费市场有望保持总体稳定。还要看到,就业扩大、居民收入增加也有利于消费能力的提高,消费能够总体保持稳定恢复态势。
商务部此前表示,下半年在落实好已经出台的稳定和扩大汽车消费、提振大宗消费等政策措施的同时,储备一批扩内需、促消费的新政策。
商务部8月11日发布了《城市商圈建设指南(征求意见稿)》。商务部新闻发言人高峰19日在新闻发布会上表示,希望通过指南指导地方推进“城市商业提升行动”,满足不同层次消费需求。促进商圈提档升级,结合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培育,建设一批世界一流的国际化商圈,发展一批特色街区、特色商圈,满足居民多样化的消费需求。
汽车消费一直是国家促消费政策的重要着力点。为提振新能源汽车消费,商务部会同工信部等有关部门积极推进相关工作。
高峰介绍,一是组织开展新一轮新能源汽车下乡等推广活动。二是推动出台促进新能源汽车消费的政策举措。鼓励引导各地通过增加号牌指标、放宽号牌申请条件等措施,减少新能源汽车购买环节限制,在充电、通行、停车等使用环节为新能源汽车创造更多便利。三是持续引导重点领域车辆电动化。各地通过多种措施加大在公交、出租、物流配送等公共领域新能源汽车推广使用力度。
近期各地密集开会谋划布局下半年经济重点,其中促进消费扩大内需成为下半年经济工作的重中之重。比如,重庆市委常委会召开会议指出,要在促进消费回暖上下功夫,大力改善消费环境,增加优质服务供给,发展新的消费热点,不断释放消费潜力。
发挥有效投资的关键作用
受专项债发行进度偏慢、项目审核偏严等因素影响,基建投资不及预期。1~7月基建投资两年平均同比增长2.7%,较1~6月下降0.8个百分点,也低于2019年同期的2.9%。
截至2021年7月31日,今年已发行的新增专项债占比不到全年新增专项债额度的40%,远低于2019年和2020年的专项债发行进度。预计今年后置的专项债额度将在年内发行完毕,意味着下半年大规模专项债发行将持续推进,有力推动基建投资持续反弹。
财政部8月19日表示,将指导地方根据库款情况和项目建设实际,合理把握发行节奏,控制筹资成本,加快已发行债券的使用进度,尽快形成实物工作量,避免债券资金闲置。
罗志恒表示,目前新增地方债计划额度尚有25867亿元待发行,按照监管要求,专项债发行会结合地方项目情况,适度均衡发债节奏,避免集中发行,同时预留部分专项债在今年12月发行,在明年年初支出形成实物工作量。预计未来基建投资增速有所回升,但不会强刺激。
为更好发挥有效投资的关键作用,巩固投资持续恢复增长态势,发改委新闻发言人孟玮8月17日表示,积极推进实施“十四五”规划确定的重大工程项目。“十四五”规划《纲要》提出了102项重大工程项目,这是保持经济运行在合理区间,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的重要支撑。要发挥其牵引带动作用,抓紧建立重大工程项目实施推进机制,将102项重大工程进一步细分落实到具体建设项目上,形成清单,强化要素保障,有序推进项目实施,做到开工一批、投产一批、储备一批。
在稳定制造业投资方面,孟玮介绍,一方面,积极支持先进制造业投资,不断完善和用好“揭榜挂帅”“赛马”等机制,加快补齐产业链供应链短板弱项。另一方面,引导企业加大技术改造投资,加强传统制造业碳减排政策的引导和激励,推进绿色低碳投资。与此同时,还要综合施策缓解大宗商品价格上涨压力,落实各项降成本政策,增强中下游制造业企业投资动力。
转自:第一财经
【版权及免责声明】凡本网所属版权作品,转载时须获得授权并注明来源“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违者本网将保留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的权力。凡转载文章及企业宣传资讯,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立场。版权事宜请联系:010-65363056。
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