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份以来面临高温、暴雨以及部分地区局部疫情散发等状况,国民经济主要指标当月同比增速有所回落,但总体来看仍保持在合理水平。
国家统计局8月16日发布了7月份宏观经济数据,工业、消费、投资等经济指标出现回落。出口放缓,消费承压,叠加房地产调控加码,下半年我国经济下行压力加大。
国家统计局新闻发言人付凌晖当日在国新办新闻发布会上表示,下半年我国经济仍然会保持稳定恢复的态势,主要宏观指标会保持在合理区间,发展质量会继续提升。
业内分析,国内散发病例风险可控,托底政策保持灵活,加之外贸有望保持韧性,国内经济短期波动不改复苏格局,预计随着短期因素减弱,经济有望继续运行在合理区间。
在宏观政策方面,粤开证券研究院副院长、首席宏观研究员罗志恒告诉第一财经,下半年政策将从防风险、调结构转向预防式稳增长,要未雨绸缪做好保就业,加快专项债发行促进基建投资低位回升,货币政策相对宽松支持困难的中小企业。
疫情短期影响经济
生产端来看,工业经济延续恢复态势,但受疫情、汛情等不利因素冲击,7月份工业生产增速有所回落。7月份,全国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6.4%,比6月份回落1.9个百分点,高于2019年、2020年同期增速;两年平均增长5.6%;环比增长0.30%。
中国民生银行宏观研究员王静文撰文分析,工业生产的回落,原因大致包括两个方面:一是需求放缓,7月以来,消费和房地产开发投资等终端需求均出现放缓,显示内需不足,而7月出口增速超预期回落,出口交货值同比增速由13.4%降至11.0%,显示外需亦在放缓;二是7月份河南等地的极端降水引发的洪涝灾害,以及受气候影响的电力供应不足等,均直接对生产产生冲击。
需求端来看,7月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34925亿元,同比增长8.5%,比6月份回落3.6个百分点。国内疫情再度暴发直接打击了旅游、餐饮等需要近距离接触的行业,而暑期又属于旺季消费期,对旅游、餐饮、交运、娱乐等行业产生较大负面影响。
财信证券首席经济学家伍超明在接受第一财经采访时表示,疫情反复不可避免地会对人员聚集型行业如消费和服务业产生一定影响,进而影响相应行业的运营及人员就业问题,对短期经济产生抑制作用。
但伍超明同时指出,短期的严厉防疫,是为了不影响长期经济稳定复苏。根据国家卫健委对此次疫情能在两到三个潜伏期内基本得到控制的判断,预计此次疫情对经济尤其是对消费的影响,将主要集中在七八月份,但不会改变全年经济复苏趋势。
付凌晖在发布会上表示,总的来看,受短期因素影响,市场销售有所放缓,但是消费恢复态势有望持续。随着疫苗接种的不断扩大、精准防控的有效实施,消费市场有望保持总体稳定。还要看到,就业扩大、居民收入增加也有利于消费能力的提高,消费能够总体保持稳定恢复态势。
长江证券首席经济学家伍戈认为,疫情反复、更为复杂和长期的后果是给微观主体带来预期的不稳定性。居民就业、收入等不确定性加大,预防性储蓄动机随之上升,掣肘消费的恢复速度。每一波疫情扰动边际消退之后,消费虽有回升但幅度渐弱。
制造业投资增速加快
投资方面,1~7月份,全国固定资产投资(不含农户)302533亿元,同比增长10.3%,比1~6月份回落2.3个百分点。分领域看,1~7月份基础设施投资同比增长4.6%,两年平均增长0.9%,比1~6月份回落1.5个百分点;制造业投资同比增长17.3%,两年平均增长3.1%,比1~6月份加快1.1个百分点。
基建投资依然疲弱。从基建投资的主要资金来源专项债看,1~7月,地方政府专项债券累计发行13546亿元,仅占全年额度的37%。其中,7月,专项债新发行量从6月的4304亿元回落至3403亿元。
王静文分析,基建投资超预期回落,主要受两大因素影响:一是极端天气,受台风、强降雨等气候变化影响,7月建筑业PMI下降2.6个百分点至57.5%,致使基建投资受到拖累;二是资金因素,无论是专项债发行还是财政支出,均严重滞后于往年进度,这使得基建投资反弹乏力。
近期,多地抢抓项目施工黄金期,山东、北京、天津、广东、湖北等地一大批重大项目集中开工建设。伍超明表示,根据“7·30”政治局会议精神,专项债发行、“十四五”规划重大工程项目将加快推进,基建投资将在项目、资金上得到支持,年内投资增速有望加速回升。
制造业投资是7月主要经济数据的亮点之一。前7个月制造业投资同比增速由19.2%回落至17.3%,两年平均增速则由2.0%回升至3.1%,在三大支柱中唯一保持回升势头。但从单月增速看,7月制造业投资两年平均增速则由6.0%回落至2.8%,亦出现明显回落。
英大证券研究所所长郑后成对第一财经表示,在出口两年平均增速维持高位、叠加工业企业利润总额两年平均增速同样维持高位,以及中央对制造业企业在资金等政策方面提供支持的背景下,1~7月制造业投资同比加快,符合预期。
在企业利润改善、国内外需求恢复的滞后影响下,下半年制造业投资两年平均增速有望延续向好势头,但原材料涨价对中下游利润的挤占效应短期难消,制造业投资修复空间存在较大的不确定性。
粤开证券认为,制造业投资仍将缓慢恢复,但是上升空间有限,2021年全年制造业投资预计增速为5%~7%。在可预见的时间内,疫情是制造业投资的最大风险因素。下半年制造业需求将在疫情影响下出现不均衡的回升,商品价格上涨从上游向中下游传导将同时引起物价结构和利润结构的变化,影响企业利润在产业链不同环节的分配。
今年经济增速前高后低
对于下半年的经济走势,付凌晖表示,去年经济受到疫情影响,整体趋势是前低后高,今年受基数影响,全年来看主要经济增速会呈现前高后低的状况。下半年我国经济仍然会保持稳定恢复的态势,主要宏观指标会保持在合理区间,发展质量会继续提升。
“分析经济形势不仅要看增长,还要看就业、物价、居民收入,综合来看经济运行状况。随着经济恢复、就业优先政策继续显效、企业效益增加,居民就业稳定和收入增加有望持续。从物价来看,农业生产总体稳定、工业和服务业供给能力比较强、保供稳价措施有力,居民消费价格有望保持温和上涨,主要宏观指标保持在合理区间的可能性比较大。”付凌晖说。
伍超明认为,当前稳增长压力加大。一是随着外部疫情和宏观环境更趋严峻复杂、欧美等发达经济体供给恢复,我国出口补缺口效应趋弱,增速面临放缓压力;二是内需恢复或仍偏慢,特别是消费支出修复面临阻力,如受原材料等成本上涨影响,中下游中小微企业利润受到较大挤压,低收入群体就业增收困难,加上疫情扰动未退,国内消费潜力与动力均不足,制约经济复苏力度;三是受房地产信贷增速放缓和监管政策趋严影响,房地产投资增速或高位趋缓。
7月30日召开的中央政治局会议要求,要做好宏观政策跨周期调节,保持宏观政策连续性、稳定性、可持续性,统筹做好今明两年宏观政策衔接,保持经济运行在合理区间。
付凌晖在发布会上表示,下阶段将继续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贯彻新发展理念,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积极财政政策要提升效能,稳健货币政策保持流动性合理充裕,挖掘国内市场潜力,强化科技创新和产业链、供应链韧性,深化改革开放、防范化解重点领域的风险,做好民生保障。
今年财政支出进度偏慢尤其是专项债发行和使用偏慢,市场期待财政后置发力。但罗志恒表示,财政空间能否变为现实来托底经济,取决于地方政府的风险权衡。当前财政收支形势紧平衡的态势没有改变,支出结构从基建转向民生社保领域,专项债与基建的直接关系在弱化,更多投向有一定收益的产业园区等项目,故不能对财政后置拉升基建抱有太大期望。
罗志恒分析,下半年政策将从防风险、调结构转向预防式稳增长。展望未来,经济内生增长动能,如制造业投资和居民消费仍偏弱,疫情反复对企业、居民的风险偏好和行为的影响还将持续,这可能是更重要的。要警惕下半年尤其是四季度房地产投资和外需回落压力的共振效应,政策要未雨绸缪做好稳增长和保就业,加快专项债发行促进基建投资低位回升,货币政策相对宽松支持困难的中小企业。
东吴证券宏观团队指出,在“跨周期调节”下,政策的着眼点已由短及长,更倾向于新一轮疫情得到控制后统筹四季度和明年的经济工作,因此短期内不应指望财政发力的立竿见影,而货币政策进一步降准则可以期待。
转自:第一财经
【版权及免责声明】凡本网所属版权作品,转载时须获得授权并注明来源“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违者本网将保留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的权力。凡转载文章及企业宣传资讯,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立场。版权事宜请联系:010-65363056。
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