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季度国内生产总值249310亿元 中国经济开局良好


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   时间:2021-04-19





一季度国内生产总值249310亿元,同比增长18.3%——


中国经济开局良好


  4月16日,国新办举行一季度国民经济运行情况新闻发布会。数据显示,一季度,中国国内生产总值249310亿元,同比增长18.3%,比2020年四季度环比增长0.6%,比2019年一季度增长10.3%。


  国家统计局新闻发言人、国民经济综合统计司司长刘爱华在会上表示,一季度,中国经济运行稳中加固、稳中向好,生产需求扩大,市场活力提升,就业物价稳定,民生保障有力,国民经济开局良好。


  中国经济稳定恢复


  分产业看,一季度,第一产业增加值11332亿元,同比增长8.1%,两年平均增长2.3%;第二产业增加值92623亿元,同比增长24.4%,两年平均增长6.0%;第三产业增加值145355亿元,同比增长15.6%,两年平均增长4.7%。


  刘爱华指出,一方面,一季度国内生产总值同比增长18.3%,受到上年较低基数、员工就地过年工作日有所增加等不可比因素影响;另一方面,一季度环比增长0.6%,两年平均增长5.0%,表明中国经济稳定恢复。


  农业生产总体平稳,生猪产能显著恢复。一季度,农业(种植业)增加值同比增长3.3%,两年平均增长3.4%。一季度末,生猪存栏41595万头,同比增长29.5%。


  工业生产稳步回升,制造业增势良好。一季度,全国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24.5%,环比增长2.01%。3月份,中国制造业采购经理指数为51.9%,连续13个月高于临界点。


  市场销售逐步改善,网上零售快速增长。一季度,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05221亿元,同比增长33.9%,环比增长1.86%,两年平均增长4.2%。


  固定资产投资稳步恢复,高技术产业和社会领域投资增长较快。一季度,全国固定资产投资(不含农户)95994亿元,同比增长25.6%,环比增长2.06%,两年平均增长2.9%。


  就业形势总体稳定


  今年以来,中国就业形势总体稳定。一季度,城镇调查失业率平均5.4%,比去年同期下降0.4个百分点。3月份,城镇调查失业率5.3%,同比下降0.6个百分点。“从调查失业率数据判断,目前就业形势是比较稳定的。”刘爱华说。


  刘爱华指出,但也要看到,今年全年的就业总量压力仍比较大,在经济恢复过程中,就业结构性矛盾也有所显现。


  从总量看,一季度,农村外出务工劳动力数量1.7亿多人,比2019年同期减少了246万人。因为部分服务业,尤其是中小型企业生产经营面临较多困难,仍然处于恢复元气过程中,所以对就业需求有所影响,间接带来农民工外出就业数量没有回到疫情前水平。


  从结构看,沿海工业和外贸大省的很多企业普遍反映存在招工难问题。在一些调研中,很多企业反映一线普工难招、高技能人才难招、技术工人难招。


  刘爱华指出,下一阶段要继续强化就业优先的政策,加大对就业困难群体的帮扶,通过保障就业服务,拓展市场化、社会化的就业渠道,逐步解决就业领域面临的问题。“随着经济总体恢复,就业需求增加、就业市场全年保持总体稳定态势是有条件的。”刘爱华说。


  保持经济运行在合理区间


  刘爱华表示,最近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对2021年全年经济增速进行修订,把中国全年经济增速提高到8.4%,预测结果调整显示了国际社会对中国全年经济发展的信心。


  从三个方面看,中国全年经济有望保持稳中加固、稳中向好态势:


  第一,内生动力持续增强。3月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增长34.2%,比1-2月份加快0.4个百分点。消费在居民收入增加、消费环境改善、政策效应释放的推动下稳步回暖,投资结构不断优化。


  第二,供给质量持续提升。产业结构转型持续推进,高技术产业生产和投资高于平均增速,产能利用率不断提高,一季度全国工业产能利用率达77.2%,比上年同期提高了9.9个百分点。服务业稳步恢复,一季度服务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达58.3%,服务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50.9%,继续发挥着增长主动力作用。


  第三,市场活力持续释放。今年以来,宏观政策继续为市场主体纾困,保持必要的支持力度。优化和落实减税政策,帮助市场主体恢复元气、增强活力。市场主体快速增长,企业预期稳中向好。3月份,制造业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的预期指数、非制造业企业业务活动预期指数都在60%上下,保持较高水平。


  “总的来看,一季度国民经济呈现持续稳定恢复态势。”刘爱华指出,下一步,要持续巩固“稳”的基础、积蓄“进”的力量、守住“保”的底线,保持经济运行在合理区间,扎实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记者 汪文正)


  转自:人民日报海外版

  【版权及免责声明】凡本网所属版权作品,转载时须获得授权并注明来源“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违者本网将保留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的权力。凡转载文章及企业宣传资讯,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立场。版权事宜请联系:010-65363056。

延伸阅读



版权所有: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京ICP备11041399号-2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59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