借助多层次资本市场,国企改革已进入攻坚之年。
今年1月,山西省出台了《山西省国企改革三年行动实施方案(2020~2022年)》,明确了全省2020~2022年深化国资国企改革的任务书、时间表与路线图。春节后的首个工作日,山西国资运营公司举行的新春团拜会上传出消息,山西要推动国资企业改革向纵深推进,激活用好存量上市公司,大力培育新增上市公司,全力提升省属企业资产证券化率,同时引导企业找差距、补短板、强弱项,努力打造2~3个像汾酒集团一样的企业。
山西之外,黑龙江、安徽、广西等十多个省份已印发“国企改革三年行动实施方案”,黑龙江、安徽一些地区提出“推动混改企业上市”。
“今年要完成三年改革任务的70%以上。大家都要有实质性的动作,上市虽不是混改企业唯一的手段,但是很重要的抓手。”国资委研究中心研究员胡迟近日在接受第一财经记者采访时表示。
社会资本已蠢蠢欲动
春节期间,某知名投行北京区域负责人徐先生的视线已投向天津、浙江、江西、山西等地方国企。“今年以来,共有5家国企在A股上市,3家为央企,2家为地方国企,我的预判是,今年上市的混改企业不少,而我们也快速准确地找到优质资产的子公司以及我们的定位。”
他说,前期的案头工作,其团队已早有准备。
2015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国有企业改革的指导意见》(下称《指导意见》)发布,《指导意见》提出,主业处于充分竞争行业和领域的商业类国企,原则上都要实行公司制股份制改革,积极引入其他国有资本或各类非国有资本实现股权多元化,国有资本可以绝对控股、相对控股,也可以参股,并着力推进整体上市。
“这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从国有资产管理体制、现代企业制度、市场化经营机制到国有资本布局结构的合理性等,都需要时间。”徐先生表示。
《指导意见》提出,到2020年,在国企改革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取得决定性成果。
去年,中央深改委审议通过《国企改革三年行动方案(2020~2022年)》(下称《方案》),在相关负责人与多位专家的解读中,均提到“在国企改革三年行动中,要通过推动国企的上市以及围绕上市进行的各种改革”。
胡迟表示,对于“混改是国企改革的突破口”,大家的理解不同,有的企业不敢混、不愿混,也有为混而混、一混了之、重混轻改的,但不可否认的是,“双向进入”“优势互补”对于国企在激烈市场竞争中生机和活力的提升是很有帮助的,“中国经济逐步形成双循环新格局的背景下,积极推动国企上市,可以助力公司治理、监管等体系的构建”。
十八大以来,国企混合所有制改革稳中加快,改革氛围已经形成。
2019年,国资委数据显示,中央企业实施混改3700多项,引入非公资本超过1万亿元,混合所有制企业户数占比超过70%,比2012年底提高近20个百分点;中央企业资产总额的65%已进入上市公司,营业收入的61%、利润总额的88%来自上市公司。
本月23日,在国新办举行的国企改革发展情况新闻发布会上,国务院国资委相关负责人表示,中央企业2020年全年实施混改超过900余项,引入社会资本超过2000亿元。
虽然有疫情因素,徐先生去年还是带队考察了一些地区的国企子公司,“从公司的管理等方面,的确有变化,更有期待”。
推动混改企业上市
《方案》中并没有对资产证券化提出具体指标,但胡迟认为,经过三年的改革,代表混合所有制重要特征的国有绝对控股、相对控股或者国有资本参股的上市公司会越来越多。
国企出身的徐先生对《方案》的这种敏感度在另一个文件中找到了“落点”,去年,国务院印发《关于进一步提高上市公司质量的意见》(下称《上市公司意见》),提出了进一步提高上市公司质量的17条政策举措。《上市公司意见》指出,鼓励和支持混合所有制改革试点企业上市。发挥证券市场价格、估值、资产评估结果在国有资产交易定价中的作用,支持国企依托资本市场开展混合所有制改革。
自去年底开始,广西、黑龙江、山西等地印发了“国企改革三年行动实施方案”,多有提及“推动混改企业上市”。
比如,黑龙江省明确要利用三年左右时间,着力解决资产不优、活力不足、历史遗留问题多等问题,补短板、强弱项,2021年,黑龙江将完成国企改革三年任务总量的70%;广西提出,到2022年,自治区力争实现新增5户左右的国企上市,鼓励国有控股的上市公司引进持股5%以上的战略投资者作为积极股东来参与公司的治理;安徽明确,到2022年,推动5户企业改制上市,省属企业控股上市公司达到25户左右;山东提出,到2022年实现混改户数、资产双提升,资产证券化率达到70%;江西针对本省国有经济规模总量偏小、布局结构不优、创新能力不足、引领带动作用不强等问题,强化了关键领域改革举措,包括加大市场化战略重组和并购力度,加强国有资产资源盘活和提高集中度,加快推动企业改制上市步伐。
“这与我国新股发审机制也有一定关系,从审批制、核准制到注册制改革,加之退出机制的完善与成熟,发展逐渐健康,资本市场才能迎来‘高光’时刻。”胡迟认为。
转自:第一财经日报
【版权及免责声明】凡本网所属版权作品,转载时须获得授权并注明来源“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违者本网将保留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的权力。凡转载文章及企业宣传资讯,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立场。版权事宜请联系:010-65363056。
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