突围“卡脖子”问题 各地敲定今年科技创新施工图


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   时间:2021-02-03





  在近日相继召开的各地两会中,科技创新不约而同被列为2021年工作重点,各地围绕基础研究、创新平台、人才高地建设等敲定了今年的施工图。


  上海市科学学研究所科技与社会研究室主任王迎春告诉第一财经,各地敲定今年的科技创新路线图,正是对如何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以及创新驱动发展的落实。“比如北京、上海、粤港澳、合肥等,就承担更多像国家实验室以及重大项目等任务。”


  各地怎么干


  根据相继公布的政府工作报告,三大科创中心以及科教大省等都对如何强化科技创新细化了具体的措施。


  王迎春对记者表示,区域创新是国家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国家在科技创新方面的很多战略布局也是由有条件的地区承担。各地的工作把科技创新摆在突出位置,体现了大局观和担当意识、责任意识,同时也是经济转型升级的内在需要。


  北京今年经济社会发展重点工作的首位,就是强化创新核心地位,加快建设国际科技创新中心。


  比如,全力做好中关村、昌平、怀柔国家实验室建设,推进国家重点实验室体系重组。推动各方科技力量优化配置和资源共享,加快建设各类创新平台和新型研发机构,着力推动量子、人工智能、生命科技等前沿关键核心技术联合攻关取得突破。围绕创新链与产业链,更大力度吸引国际高层次人才落户,集聚培养一大批优秀青年人才,加快形成多层次创新人才生态。


  上海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指出,今年上海将聚焦强化“四大功能”,加快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强化科技创新策源功能。加快打造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建设国家实验室,继续办好世界顶尖科学家论坛,支持高校、科研院所等发起国际大科学计划和大科学工程,全力实施三大“上海方案”,加快培育一批“硬科技”企业科创板上市,打造国际知识产权保护高地。


  根据《2020上海科技进步报告》,2020年上海市全社会研发(R&D)经费投入1600亿元,R&D投入强度达4.1%左右,较2019年又有提升。而上海“十四五”规划提出,到2025年力争使基础研究经费支出占全社会研发经费支出比重达到12%左右。比如,上海将加快国家实验室组建和运行、推进大科学设施、打造高水平研究机构和研究型大学、强化对基础学科的支持、设立“基础研究特区”。


  “看了今年的财政预算草案,基础研究这块其实有非常大的增幅,而相当一部分支出其实就是用于大科学装置的建设。”上海市人大代表、中国科学院上海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研究员司徒国海接受第一财经记者采访时说。在他看来,大科学装置的建设对科技策源能力有重要推动作用,也是获得科技成果的一个必要平台。


  广州今年的第三项工作重点,也是强化战略科技力量,加强基础研究、技术攻关和创新生态建设,提升自主创新能力。


  包括加快建设粤港澳大湾区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对标全球主要科学中心和创新高地,打造全球科技创新重要策源地。推进大湾区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建设,加快建设光明科学城、松山湖科学城等先行启动区以及南沙科学城联动协同发展区等。以及打好关键核心技术攻坚战。加大基础研究力度,强化应用基础研究主攻方向,积极参与国家战略性科学计划和科学工程,争取在信息光子、新材料等领域启动新一轮部省联合重点专项。深入实施“广东强芯”行动,加快在集成电路、工业软件、高端设备等领域补齐短板等。


  据不完全统计,除了北京、上海、粤港澳三大科技创新中心之外,多地政府工作报告中都出现了关于科技创新的内容,包括湖北、安徽等科教资源丰富的省份。


  湖北作为科教大省,增强科技创新支撑能力是今年的工作重点第二位。比如,营造高品质创新生态,力争全社会研发投入1000亿元以上。建设高层次创新平台,全力推进武汉创建全国科技创新中心、东湖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培育高能级创新主体,年内新增高新技术企业1000家以上。


  安徽部署2021年重点工作时,把提升科技创新能力摆在首位,作出启动科技创新攻坚力量体系建设,推进企业创新能力建设等年度安排。明确今年全面实施国家实验室建设专项推进行动,努力打造“航母级”科技创新平台。加快建设合肥大科学装置集中区。积极创建合肥滨湖科学城,启动“量子中心”和“科大硅谷”建设。


  中国科学院大学中国创新创业管理研究中心主任柳卸林接受第一财经记者采访时表示,总体上看,我国区域创新能力显著增强,各具特色的区域创新格局基本形成,在加快新旧动能转换、推进产业转型升级和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等方面发挥了关键作用,但不平衡、不协调问题依然存在。


  柳卸林说,未来城市之间的竞争,是创新生态的竞争,是综合性的竞争。“区域创新范式在发生变化,单纯的科技驱动、市场驱动已失去主导地位,对制度创新、生态型创新的需求越来越迫切。”应该继续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完善区域创新体系;同时布局科教资源,建立以企业为主体的产学研合作的创新模式,把握数字经济机遇。


  科技进步贡献率达60%


  2016年发布的《“十三五”国家科技创新规划》曾提出,到2020年,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60%。


  这一目标实现得如何?虽然这项统计数据还未发布,不过根据科技部部长王志刚此前在“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支撑引领高质量发展”新闻发布会上的介绍,2019年,我国全社会研发支出达2.17万亿元,占GDP比重为2.19%。2019年科技进步贡献率达到59.5%,有望在2020年实现60%的目标。


  “我们的新兴产业发展势头良好,无论是前几年经济下行压力,还是去年疫情冲击,这点都没有改变。产业的数字化、数字的产业化趋势明显,反过来也促进更多线上消费的实现。这是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创新驱动力。”国家统计局局长宁吉喆在1月18日的发布会上表示。


  清华大学苏世民书院院长薛澜近日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科技创新对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做出巨大贡献。“中国经济过了百万亿元,但我们不光要大,更需要强,强就得靠科技创新。”


  十九届五中全会明确提出,要坚持创新在我国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近日举行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也提出,明年要抓好的重点任务之首,就是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


  “科技创新对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做出巨大贡献。”薛澜说,但跟我们面临的挑战相比,任务还非常艰巨。高质量发展必须依靠科技创新,目前我们整体创新能力的供给还有差距。过去几年国际形势变得更加严峻,对产业发展也构成新挑战。“要想真正成为创新强国,一定要有创新能力的载体,这个载体就是中国的战略科技力量,包括重点研究机构、研究型大学、龙头创新企业。”


  “卡脖子”问题挡在产业升级之路上,一方面要集中力量打好关键核心技术攻坚战,另一方面,企业是创新主体,如何充分发挥优势?薛澜认为,首先是解决市场失灵的问题,比如政府加强对基础研究的支持,给企业的创新活动提供源源不断的知识供给。


  1月25日李克强总理主持召开座谈会,听取教育、科技、文化、卫生、体育界人士和基层群众代表对《政府工作报告》、《“十四五”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草案)》两个征求意见稿的意见建议。


  中山大学校长、中科院院士罗俊在座谈会上建议,要进一步打好初高中阶段学生数理化基础。他说,部分地方高考改革后,因为物理难度比较大,很多学生不愿意选考物理,导致对物理学习的重视程度下降。


  李克强强调,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而国家科技创新力的根本源泉在于人才。“一年树谷、十年树木、百年树人,这是百年大计,绝对不能掉以轻心。”总理说,“有关部门要把这件事作为一个大问题认真加以研究。要营造良好的氛围、树立正确的导向,做好基础学科的人才培养。让更多人才投身基础研究、练好科学的‘基本功’。” 


  转自:第一财经日报

  【版权及免责声明】凡本网所属版权作品,转载时须获得授权并注明来源“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违者本网将保留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的权力。凡转载文章及企业宣传资讯,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立场。版权事宜请联系:010-65363056。

延伸阅读

  • “十三五”先进制造技术领域科技创新专项规划发布

      记者5月2日从科技部获悉,为明确十三五先进制造技术领域科技创新的总体思路、发展目标、重点任务和实施保障,推动先进制造技术领域创新能力提升,科技部组织制定了《十三五先进制造技术领域科技创新专项规划》
    2017-05-03
  • 制造业借力“三链融合”推动科技创新

    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国际制造业竞争日益激烈,对先进制造技术的升级更加迫切,科技创新已成为推动先进制造业发展的主要驱动力。
    2017-05-06
  • 我国已形成各具特色的区域科技创新总体格局

    科技部30日在京发布的《中国区域创新能力监测报告2016-2017》和《中国区域科技创新评价报告2016-2017》显示,我国已经形成各具特色的区域科技创新总体格局
    2017-08-31
  • “黄金五年”书写大国创新奇迹

    “黄金五年”书写大国创新奇迹

    中国桥、中国路、中国港、中国车、中国楼……一个个奇迹般的工程,编织起人民走向美好的希望版图,托举起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2017-10-07


版权所有: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京ICP备11041399号-2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59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