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专利就可“稳坐钓鱼台”?


作者:孙国瑞    时间:2014-09-12





近年来,我国知识产权数量持续快速增长,2013年我国受理3种专利申请237.7万件,授权131.3万件,其中发明专利申请受理量达82.5万件,同比增长26.3%,这是非常可喜的成绩。但是与此同时,我国在很多领域仍然缺乏核心技术,很多高端产品仍然需要进口。从专利申请量和授权量看,我国是专利大国,可是,在很多领域,我国依然属于技术进口国、受让国,我国大部分企业仍处于世界产业链“微笑曲线”的底端。

从创新驱动发展的角度分析,仅仅拥有专利是远远不够的,专利的数量不能完全证明一个国家、一个企业的竞争实力。在此,笔者以美国柯达公司为例,简要地说明这个问题。

世界著名的柯达公司在胶片相机时代,曾经占据世界市场2/3的份额,在摄影和胶卷领域独步全球,该公司手中掌握着数量庞大而且能够引领时代的发明专利。但是,柯达公司在2012年的年初却收到纽约证券交易所的退市警告,濒临破产边缘。原因就在于柯达公司固步自封,创新乏力,拥有专利却错失转型良机。

虽然柯达公司在2000年就已拥有2.7万多件专利,但其未能及时跟进数码照相领域的新技术谋求转型发展。随着信息技术和数码时代的到来,国际市场对摄影胶片需求下降,柯达公司基于传统胶片相机的供应链优势和专利优势就不复存在了。然而,柯达公司却仍然专注于其传统的胶片业务,放弃了对更高发展目标的追求。

其实,柯达公司接触数码摄影的时间并不晚,甚至可以说是数字摄影技术的发明者和开路先锋。其早在1975年就发明了世界上第一台数码相机,并且获得了专利。1991年,柯达公司与尼康公司合作推出了一款专业级数码相机。1996年,柯达公司推出了其首款傻瓜相机。但柯达公司并未及时抓住数码相机这个良好的转型机遇,使得本来有机会、也有能力在新时代创造更绚烂奇迹的这家百年老店,因为创新乏力而影响前程。

从柯达公司的经历中,我们可以得到很多启示,本文中笔者要强调的只是其中之一,即拥有专利,却没有充分发挥专利的作用,使其商品化、产业化,并缺乏创新机制,最终遭遇发展的“寒冬”。

市场经济意味着企业主体在市场上需要面对激烈的竞争,此所谓商场如战场,激烈竞争的残酷法则是“适者生存”。市场经济又是法治经济,竞争的参与者必须遵守法定的游戏规则,专利法即为市场竞争者应当熟练掌握的重要游戏规则。在市场竞争中,任何企业都希望自己的产品能够占领市场,获得垄断利润。欲达此目的,就要根据专利法的规定,把本企业的发明创造及时提交专利申请,使自己的发明创造成为受国家法律保护的专利。一件发明创造获得专利权后,未经专利权人许可,任何单位或者个人都不得实施该专利。专利作为一种财产还可以在市场上通过许可和转让、投资入股等方式进行交易,实现专利的价值。

因此,企业一定要把专利的转化和运用重视起来,忽视专利技术的转化和运用,将影响到我国经济的转型升级。目前,我国各级各类的市场主体在提交专利申请和获得专利授权方面已经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但是,怎样充分运用专利打开市场、占领市场和扩大市场,把专利技术转化为效益、转化为现实生产力,是当前我们的市场主体需要关注的重要问题。(孙国瑞)

来源:中国知识产权报




  转自:

  【版权及免责声明】凡本网所属版权作品,转载时须获得授权并注明来源“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违者本网将保留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的权力。凡转载文章及企业宣传资讯,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立场。版权事宜请联系:010-65363056。

延伸阅读



版权所有: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京ICP备11041399号-2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59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