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大做强服务业和服务贸易


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   时间:2019-11-23





  我国是制造业大国,相比之下,服务业比重偏低,服务贸易全球竞争力还有待提升。不过,我国作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服务业和服务贸易发展拥有广阔的潜在空间,也将为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和社会就业提供重要支撑。


  服务业比重上升有其内在经济逻辑。回顾历史,发达经济体几乎都经历过从制造业为主向服务业为主的转换过程。二战后,美国占据全球制造业领导地位,伴随着工业增长,金融业和专业商业服务等生产性服务业蓬勃发展,1960年美国服务业比重超过50%。2017年,美国、日本、英国和德国服务业增加值占GDP的比例分别为77.37%、69.12%、70.54%和61.4%。


  这种产业结构转变的原因在于,制造业全球布局始终面临成本收益约束,驱动中低端制造业在全球范围内梯度转移。而在制造业跨国转移同时,发达国家保留并发展壮大了为制造业服务的生产性服务业。目前,发达国家服务业吸纳了主要社会就业。2017年,美国服务业就业人数占私营部门就业总量的86.3%。


  总体来看,我国高端服务贸易竞争优势不足。2018年,我国服务业增加值占GDP的比例为52.2%,高于第二产业11.5个百分点,成为国民经济第一大行业部门和经济增长主要驱动力。但我国并非服务贸易强国,我国服务贸易发展总体水平不高,尤其是金融、信息服务、商务服务、教育和医疗等主要项目占GDP比重大幅低于美、日等发达国家,也低于全球平均水平。2018年,我国服务贸易逆差2922亿美元,居世界首位,占全球服务贸易逆差的41%,服务贸易优势主要集中在人力资源密集型行业,而知识技术密集型、资本密集型、环境资源密集型以及与货物贸易紧密相关的服务贸易均呈现逆差。虽然美国货物贸易逆差冠绝全球,但服务贸易顺差规模也居全球首位。美国知识产权出口额占全球总量高达30%。


  不过,我国拥有广大的市场和巨大的消费潜力,服务业和服务贸易发展空间广阔。从服务业和我国经济体量看,若服务业比重提升至60%,意味着将近8个百分点提高,服务业规模和质量将有明显提升。从竞争优势看,我国经济金融将深度融合入全球化进程,在全球竞争中获得比较优势,服务于全球制造的生产性服务业,引领科技发展前沿的知识密集型服务业发展空间巨大。从发展导向看,我国坚持对外开放,服务贸易全球竞争力将逐步提升。


  当前我国经济结构转变,一个重要内容是加快服务业发展,推动地区服务业和服务贸易做大做强。应该看到,服务业门类多,行业间技术差异较大,发展条件各异,各地要结合地区优势发展壮大服务业子类,提供政策支持,做好规划引导,强化行业监管。特别是在经济下行压力环境下,各地要通过积极发展服务业,主动吸收低端制造业转移就业人口,扩大社会就业基础,稳定社会就业。同时结合地方优势推动服务贸易进出口,搭建服务贸易发展平台,加强试点推广和示范引领,发展地方优势服务贸易业务,探索发展服务贸易新业态和新模式。


  综合看,发展服务业和提升服务贸易全球竞争力,是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和制造业转型升级的必然要求,也是稳定社会就业的重要措施。各地关键要切实转变发展观念,追求内涵增长;要深入调查,做好细分,发挥比较优势,重实质轻形式,切忌一哄而上。(陈涛)


  转自:经济参考报

  【版权及免责声明】凡本网所属版权作品,转载时须获得授权并注明来源“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违者本网将保留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的权力。凡转载文章及企业宣传资讯,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立场。版权事宜请联系:010-65363056。

延伸阅读

  • 以服务贸易为重点推进二次开放

    当前,经济全球化到了一个新的十字路口。从短期看,自由贸易和经济全球化进程将经历一个重大调整,但从中长期看,自由贸易大趋势难以逆转。
    2017-04-28
  • 在开放包容中推动全球服务贸易发展繁荣

    在开放包容中推动全球服务贸易发展繁荣

    践行开放包容理念,携手共促服务贸易发展繁荣——这在服务业已成为世界经济增长潜力所在的今天,对有效促进世界经济焕发生机活力尤为关键。
    2020-09-08
  • 以更加开放姿态推动服务贸易高质量发展

    以更加开放姿态推动服务贸易高质量发展

    2021年中国国际服务贸易交易会将于9月2日至7日在北京举行。这是全球服务贸易领域的一次盛会。在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中,我国服务贸易发展迎来难得机遇,也肩负更加重要的历史使命。
    2021-09-03
  • 打造中国服务贸易“金字招牌”

    打造中国服务贸易“金字招牌”

    当前,服务贸易已经成为国际经贸合作领域的重要组成部分,服务贸易规模扩大和水平提升成为一国贸易结构乃至经济结构升级的重要标志。
    2023-08-04


版权所有: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京ICP备11041399号-2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59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