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四排放标准不是“黄连”


作者:周庆文    时间:2014-10-13





  从2009年起,围绕机动车国四排放标准、特别是商用车国四排放标准的实行,从国家主管部门到企业行业,再到媒体就有过很多争论。如果说这种争论在国三时还只是小打小闹,到国四时则是愈演愈烈。

  国四排放标准数次要求实施,又数次推迟,让市场的弦绷了又松、松了又紧,如此反复多次。企业在这个过程中渐渐地习以为常,放松了警惕。

  从国家主管部门制定时间表在前、推迟在后可以看出,这个时间表的制定是相当随意的。政策制定者没有做深入的调查研究,没有详细了解一线情况,没有评估用户的承受能力和配套情况,仅仅是为了达到某种目的就对市场作出强制性规定,殊不知国四排放是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标准,涉及到油品、尿素等多个领域,不是汽车一个行业所能左右的。而在今年,又因为媒体曝光和政治因素对执行国四排放采取“一刀切”,显然也不是一个严肃的做法。

  国四排放标准的实施牵动很多人的心。其实,国家环保部计划表上的汽车排放标准,几乎在每一个阶段的实施过程中都会出现因条件不成熟而推迟的现象。夸张点说,在这次事件之前,即使汽车业内人士也未必清楚地记得国四排放标准到底是什么时间实行。因为大家都已经被弄糊涂了。

  在产品生产前端是环保部在屡次跳票,在后端公安交通管理局也在放水,没有人对市场进行监管,“上有政策、下有对策”的结果是市场的混乱。

  当然,笔者这样评价国家主管部门,并不是要为企业开脱。

  国四排放标准不是“黄连”。汽车排放的尾气是城市大气污染的重要污染源之一,控制机动车排放是减少城市大气污染的重要手段。实行国四排放标准,能够促进行业升级,促进企业自主研发,提高车辆品质,同时还能够推动零部件企业在关键技术上不断创新、取得突破,推动产品的升级。没有国家政策的推动,企业在技术进步上是有惰性的,不利于行业的发展和技术水平的提高。

  从另一个方面讲,目前我国卡车行业产能已经过剩,市场竞争十分激烈,价格战也十分常见,实行产业升级,能够促进行业的优胜劣汰,从而将资源集中到优势企业中,促使行业做大做强。

  但是朝令夕改的政策让企业无法适从,在市场上,国家主管部门没有能够维护市场的公平和正义,放纵了企业在市场上的行为。企业“不患寡而患不均”,最终也导致造假现象的出现。企业其实是乐于看到政策被严格执行,并且加强监管这种情况出现的。

  尽管企业并不愿意正面回答签署国四承诺书后经营困难的问题,笔者从侧面还是了解到一些信息。一些企业人士反映,国三库存车无法处理的问题在行业内相当普遍,每家企业都或多或少有一些国三车无法处理,越是中低档车辆比重大的企业,受到的影响越大。另外,国四车辆的售后服务成本也水涨船高,服务商需添加相应检修设备以保证用户在国四车使用过程中能够得到正常维修。企业代表表示,还是希望国家能够给企业一些时间来处理库存车。

  对于这次国家部委突然严格要求,导致企业措手不及的情况,有人指出,由于多次推迟,实际上已经是给了企业很长的准备时间,政府不能再言而无信。对于这样的观点,笔者不能苟同。国四排放屡次推迟的原因,恰恰是国家部委食言在先,才给了企业钻政策空子的机会。

  事实上,在国二升级国三时就出现过企业舞弊的现象,导致市场出现了不少假国三。据了解,当时商用车企纷纷采用高压共轨的路线,但却因此使整车成本上涨了3万~5万元,销量出现下滑,由此催生了成本较低的EGR技术,导致发动机的生产一致性严重下降,国家主管部门难辞其咎。此外,当时更有甚者采取篡改合格证的做法,严重扰乱了市场秩序,更加损害了发动机产品的生产一致性。

  因此,如果国家确定执行国四排放标准,就请严格执行,并加强事后的监管。国四排放标准不是“黄连”,对企业来说,甚至可能是良药。

  对于目前市场上出现的情况,国家也应该想一些办法,减轻企业的负担,让企业能够将更多的精力和资金投入到研发上。

  比如,国家在财政政策上应对节能减排作出贡献的企业和用户进行鼓励,对卡车生产企业和用户给予适当税收优惠,减轻卡车生产企业和用户在国四标准升级过程中需面对的成本和经营压力。 (周庆文)

来源:中国工业报


  转自:

  【版权及免责声明】凡本网所属版权作品,转载时须获得授权并注明来源“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违者本网将保留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的权力。凡转载文章及企业宣传资讯,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立场。版权事宜请联系:010-65363056。

延伸阅读



版权所有: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京ICP备11041399号-2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59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