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规模论”应与时俱进


时间:2014-10-15





  9月22日《中国化工报》1版《轮胎准入条件摒弃“唯规模”》一文报道:工信部刚刚公布的轮胎准入条件,对轮胎生产的能耗、物耗、固废利用率等提出了硬指标。从强调规模,向更加强调环保、能耗等指标转变是准入条件的一大特征。效率低、不环保的企业将被拦在门槛外。

准入条件不“唯规模”,咋一看似乎并无特别之处,但细细想来,却实属难能可贵。原因就在于,长期受“规模论”影响,行业“唯规模”的观念已经根深蒂固。采取更科学、更全面的政策、规定,摒弃业界“唯规模”的理念,对于推动我国石化行业健康发展至关重要。

长期以来,装置大型化、项目规模化水平是制约我国石油和化工行业发展的一大瓶颈。特别是从新中国成立到改革开放前期,我国现代石油和化学工业经历了从无到有、由小变大的发展阶段。面对大宗产品严重短缺的情况,包括尿素、磷肥、炼油、氯碱等多个领域,装置规模化成为行业的重点发展方向。

而且,规模化也迎合了地方政府和企业的发展需求。对于当地政府而言,大型项目对于发展GDP、解决就业、盘活经济、促进招商引资,都能发挥很好的作用;而对于企业而言,大型项目意味着更大的规模、更多的员工、更雄厚的资本、更高的抗风险能力以及在市场上拥有更多的话语权。因此,在有关部门和企业对规模的热衷下,针对规模较大的石油和化工项目的鼓励政策也随之而来。不少地区和行业,在土地规划、建设、信贷、税收、环保等方面,政策天平向大型项目均有不同程度的倾斜。不少企业老总则是雄心勃勃,将产能位居全国第一、甚至全球第一作为发展目标;而拿了第一的企业,自豪感更是油然而生,从普通员工到厂领导,常把“规模第一”挂在嘴边,宣传标语随处可见。

必须承认,在特定的发展阶段,大型项目在清洁发展、节能降耗、提高能效等方面,确实存在一定优势。但是,随着石化行业步入结构调整和转型发展的新时期,无论是对于政府职能部门,还是企业的决策者,长期形成的根深蒂固的“唯规模”观念,已经无法适应新常态下行业的发展思路。单纯以规模来衡量项目是先进还是落后,这一评判标准已经产生了种种弊端。

比如,“唯规模”的观念,在一定程度上加剧了行业的落后产能过剩问题。一方面,现在不少扶持政策、准入条件,对规模门槛加以限制。在落后产能退出上,以产能大小作为衡量装置落后与否的主要依据。由于政策以规模为导向,一些企业为了达到政策门槛,盲目扩大生产规模,客观上造成产能迅猛扩张。另一方面,“唯规模”让不少企业热衷新、扩建成熟的大项目,而忽视了基础创新、转型升级等方面的探索和研究,也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行业发展。

大不等于强。行业的发展理念也需与时俱进。由小变大已经不再是发展的主基调,如何提升发展质量,实现由粗放到集约、由落后到先进、由大变强,才是行业发展的主题。事实证明,小企业在单位能耗、效率上未必差于大企业,在科技创新和清洁环保的水平方面,不少小企业还有独到之处。因此,相关政策、规定的出台,更应该从产品品种、质量、生产工艺、节能减排、安全环保水平等方面来综合考虑,而企业追求的也应该是利润、能效、安环、技术水平和科学发展能力。此外,不少指标是动态变化的,如何建立长效的监测办法和评判机制,进而在政策规定上体现出来,也是行业需要探讨的问题。

来源:中国化工报


  转自:

  【版权及免责声明】凡本网所属版权作品,转载时须获得授权并注明来源“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违者本网将保留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的权力。凡转载文章及企业宣传资讯,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立场。版权事宜请联系:010-65363056。

延伸阅读



版权所有: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京ICP备11041399号-2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59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