仅用显微镜看经济,找不足、察波动、观短板,难免有盲区、碎片化,影响预期。历史地、辩证地看待经济指标的波动,我们不仅不应悲观,反而会为结构优化释放的积极信号而信心倍增
7月,中国经济半年报如期亮相,其中一些数据,比如2000年以来最低的投资增速、社会消费品零售额增速回调至个位、土地溢价率同比大幅降低等,引发了一些人对经济下行压力加大的担忧。
中国经济形势究竟如何?
仅用显微镜找不足,难免管中窥豹,留有盲区。用广角镜扩大视野,才能全面把脉中国经济的真实现状。上半年,尽管社会消费品零售额增速有所回落,但服务型消费始终走强,证明消费引擎后劲不减;尽管投资增速有所波动,但就业稳定,物价温和,中国经济增速已经在6.7%—6.9%的中高速区间连续运行了12个季度,波动区间仅有0.2个百分点。如此窄幅波动在历史上从未有过,又是在中国经济总量突破80万亿元的基础上,说明中国经济发展的韧性更强,高质量发展的底气更足。
仅用显微镜察波动,难免分析问题碎片化。用后视镜对比今昔,才能真正发现中国经济运行的新轨迹。上半年,我国基建投资增速持续放缓,但这与中国所处的发展阶段有关。多年来两位数的投资高增长率,使我国基础设施建设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随着市场需求减弱,增速放缓是必然的,也是必须的。基建与房地产投资增速的放缓,恰恰说明我们没有走回靠基建和房地产投资拉动的老路,新动能正在逐渐挑大梁,拿稳中国经济续航奋进的接力棒。
仅用显微镜观短板,难免产生疑虑,影响预期。用望远镜高瞻远瞩,才能动态掌握中国经济的大趋势。7月,城市地铁的建设门槛再提高,防范地方债务风险不留死角;加快推进电力市场化交易再出新政,放开计划,限制取消,深化电力体制改革又迈出重要步伐;29个省份地方定价目录项目再削减30%,政府与市场的边界进一步厘清……尽管这些政策在短期内或许会对经济增速有所影响,却是在清除路障,设立路标,夯实高质量发展的路基。
中国经济进入新常态已有共识,改革越是艰难,越要坚持定力,“慎终如始,则无败事”。
中国经济迈向高质量发展绝非坦途,改革之艰难,又让我们看到,改革越深入,越需要单兵突进与集团作战相配合,全局谋划与部门联动相协调。经济政策唯有转化为改革合力,才会既促进资本市场更好服务实体经济,又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金融风险的底线。
历史地、辩证地看待经济指标的波动,我们不仅不应悲观,反而会为结构优化释放的积极信号而信心倍增。特别是在国际贸易波诡云谲的今天,我们更要不忘初心,坚定信心,保持恒心,干好自己的事,在高质量发展的道路上笃定前行。(陆娅楠)
转自:人民日报
【版权及免责声明】凡本网所属版权作品,转载时须获得授权并注明来源“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违者本网将保留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的权力。凡转载文章及企业宣传资讯,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立场。版权事宜请联系:010-65363056。
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