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主品牌汽车应常有危机感


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   时间:2017-07-14





  从3月份到5月份,自主品牌汽车连续3个月市场份额环比下降,这让不少业内人士警惕起来。虽说也有人认为,自主品牌汽车销量下滑是正常现象,短期内的成败不能说明全部问题,也代表不了未来,但在竞争愈发激烈的汽车市场,所有自主品牌车企都应该有一种如履薄冰的心态,不然会面临比销量下滑更为严重的问题——被市场淘汰。
 
  事实上,近几年自主品牌取得了一些进步,特别是在SUV领域发力,推升了市场份额,让一些自主品牌找到了自信。不过,这一点点成绩并不足以打开更宽的路,也不足以撑起更好的未来。若被“成绩”迷惑而对对手和自己产生误判,必会导致非常不利的后果。近几个月销量下滑的局面,不能说跟这种误判没有关系。
 
  当下一个典型的误判,是对作为对手的韩系车的低估。对于进入2017年以来韩系车连续数月销量暴跌的情况,有人竟然认为这是自主品牌的胜利。即使不考虑政治外交因素,韩系车销量下跌受其他合资品牌不断下探售价、性价比优势不再那么明显、在华技术投入相比竞争对手更慢等多重因素影响,但怎么说也算不上是被自主品牌打败的。就如同前文说自主品牌“短期内的成败不能说明全部”一样,韩系车当下在中国市场出现的情况也不代表它不行了。要知道,韩国有完整的汽车配件产业链,拥有自己的核心技术,能生产出沃德十佳发动机、口碑绝好的6at,能把车卖到全球市场,实力还是在的。就在前不久,全球知名市场调研机构JDPower发布2017年度IQS(新车满意度)排行榜,起亚打败所有对手排名第一。
 
  反观自主品牌,有谁能造出比韩国车企强的三大件?不是长他人志气灭自家威风,自主品牌汽车几乎没有多少撑得起“自主”这俩字的核心技术,比德日美不用说差多远了,比韩国也至少差了10年。有趣的是,有的自主车企为了显示自家实力,做宣传的时候总是强调部件的原装进口而闭口不谈“自主”技术,什么“液力变矩器为日本原装进口,供货厂商是谁谁谁”“湿式离合器摩擦片为日本原装进口,供货厂商某某某”“推式钢带来自德国,供应商为谁谁旗下的某某”……给人的感觉是这家企业就是个组装厂。
 
  说实在话,自主品牌哪个不是组装厂?如果造车没有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再怎么折腾其他经营策略,到头来都是白搭。前些年中国汽车市场井喷的时候,只要是车就能卖出去,自主品牌在扩张的市场中抢到了一点份额,但现在不行了,中国汽车市场增长趋于饱和,消费者需求日益理性成熟,没有技术的糊弄已经蒙不了多少人了。
 
  没有核心技术都是白搭,这是绝对不能误判的一个市场逻辑。对于自主品牌汽车而言,目前的市场形势其实是相当严峻的,千万别信那些站着说话不腰痛的乐观分析。必须要看清的是,越来越多的后起之秀逐渐涌现,这会使得已经够乱的市场增加更多变数,自主品牌汽车面临的市场竞争将变得更为残酷;合资企业早期没把自主品牌放在眼里,对低端市场发力不多,但现在它们不这样看了,也开始关注低端领域,不断推出低价新品,大举逼进自主品牌主导的市场领域,疯抢在自主品牌看来原本属于自己的蛋糕。基于自主品牌车企技不如人的现实及合资品牌全方位施压的局面,有业内人士曾断言,未来几年将会有超过半数的自主品牌消失。
 
  话说得有点狠,但正与履冰的警醒意味相契。所有自主品牌车企都当扪心一问:自己会不会成为不幸被言中的企业?虽然没有哪个企业愿意接受真的被言中的现实,但现实并不以愿不愿意为转移,对于企业而言,唯一能做的就是通过现实的努力去改变那个不愿意接受的现实。怎么做呢?不要指望任何捷径,也根本就没有什么捷径,只有沉下心来扎扎实实搞研发。具体怎么做,倒是可以学学白色家电。经过数年打质量基础,提技术实力,做品牌建设,一批有竞争力的家电自主品牌逐渐在市场站稳了脚跟,赢得了消费者的认可,不仅可以同外资品牌一较高下,在海外市场上也打开一片天地。这里面的榜样经验足够车企参照汲取。
 
  有人说,有危机感才能转危为机。自主品牌汽车是该进行深入反思,认清“危”的现实,并努力从中寻找和创造实现自救的“机”了。(胡立彪)
 


  转自:中国质量报

  【版权及免责声明】凡本网所属版权作品,转载时须获得授权并注明来源“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违者本网将保留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的权力。凡转载文章及企业宣传资讯,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立场。版权事宜请联系:010-65363056。

延伸阅读



版权所有: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京ICP备11041399号-2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59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