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不能冒进盲从


作者:曾铮    时间:2011-12-01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需要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

  “后危机时代”背景下,我国转变经济发展方式面临着极为有利的战略机遇期,一方面国内经济结构调整加速,另一方面全球经济出现新的调整,这都要求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过程中加快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

  从国内结构调整角度来看,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是当前我国经济结构优化的重要突破口。“十一五”规划重点强调,要对产业结构进行深度调整和优化升级,实现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但是伴随着全球金融危机的发生,我国“十一五”期间的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受到了极大的外因影响,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政策实施效果不佳。事实上,除了经济增长方式固化于“粗放型”之外,我国的技术进步方式也是产业结构优化缓慢的主要原因。多年以来,我国积极利用国外资本和国外市场,通过吸收外资引进国外技术,降低使用要素成本的技术,实现产业链的工艺和流程升级,从而增强产品的价格竞争力,维持“低成本制造业大国”的地位。然而,随着我国产业的进一步发展,以引进和吸收为主要途径的技术进步方式越来越难以适应产业结构优化战略的需要,技术引进的产业升级效应进入了递减边界,而如何实现产业的功能升级和产品升级成为当下我国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紧迫任务。加强技术自主创新成为我国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支撑,而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成为我国产业结构战略性调整的主攻方向之一。

  从全球经济调整角度来看,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是当下我国适应国际经济嬗变的重要战略。此轮金融危机给全球经济和产业格局带来了新的变化,可以把这种变化归为以下4个方面:一是世界经济发展重心将“回归”实体经济领域;二是世界经济结构将逐步“重塑”平衡状态;三是世界经济格局变动将“催生”新一轮产业革命;四是世界经济发展主题将锁定“低碳经济”和“绿色增长”。第一个变化要求我国加快从“制造大国”转向“制造强国”,在促进传统制造业实现功能和工艺升级的基础上,开拓和发展新兴制造业领域;第二个变化要求我国加快从“失衡增长”转向“平衡发展”,改变现有低水平的外向型经济发展模式,实现产业在全球价值链上的动态攀升;第三个变化要求我国加快从“引进吸收”转向“自主创新”,通过功能性产业政策和导向性产业政策并行实施,加速推进新一轮产业革命;第四个变化要求我国加快从“三高模式”转向“绿色模式”,从国家层面制定低碳经济发展战略,促进低碳相关产业的发展。

  我国产业发展趋势决定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选择

  我国是经济后发国家,培育前沿产业在某种程度上来说是“逆比较优势”发展。但是,即使对于我国而言,除了一般意义上的产业选择基准之外,未来产业发展趋势是战略性新兴产业选择必须考虑的层面。

  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符合产业技术高端化的发展趋势。从上世纪90年代以来,特别是2001年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之后,我国参与全球分工的程度逐步加深,贸易结构有了较大优化。但是,我国参与全球分工的比较优势仍然在于劳动力成本优势,低成本的竞争模式使得我国在全球价值链分工体系中始终处于低端地位,价格贸易条件处于不断恶化的趋势,这直接危及我国未来产业的持续发展动力。究其原因,我国很多原材料技术以及制造业装备技术都受制于人,难以有效掌控全球价值链的生成和延展。由此,产业发展高端化成为未来我国产业升级的关键因素,而高端装备制造和新材料产业成为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的两个重点领域。

  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符合产业结构服务化的发展趋势。相对于人均GDP达到4000美元的发展阶段而言,我国产业结构呈现出不合理的因素,主要表现是物质资本密集的第二产业所占比重仍然过高,而人力资本相对密集的第三产业所占比重过低。服务业是引领和推动全球技术创新和经济持续发展的根本动力,服务业的全面发展是我国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突破口和着力点,产业发展的服务化将成为我国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一个重要层面。对于生活质量逐步提高和老龄化问题日趋突出的我国而言,以生命技术和生物技术为先导的健康服务业代表了我国生活服务业的发展方向,而以信息技术为核心的现代服务业则代表了我国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的方向。基于这些考虑,生物产业和新一代信息技术成为七大战略性新兴产业之一,它们是链接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的关联性产业领域。

  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符合产业投入低碳化的发展趋势。2000以来,我国产业发展呈现出显著的重化工业化的特征和趋势,重工业呈现出高速增长的趋势,大大超过了同阶段我国GDP的平均增速。随着重化工业的加速扩张,我国能源消耗年增长率一直维持着10%左右的高水平,资源环境受到了很大的压力。而我国城镇化进程不断推进,以化石能源大量消耗为动因的碳排放逐步增加,人的活动对资源环境造成了极大的负面影响。由此,产业“重型化”和生活“高碳化”是现阶段我国产业发展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如何实现产业发展和人民生活低碳化成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急需解决的问题。由此,低碳产业成为未来产业发展新的增长点,节能环保产业、新能源产业和新能源汽车产业成为我国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的3个重点。

  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符合产业融合信息化的发展趋势。与世界发达国家工业化所面临的环境有很大不同,我国的工业化是在电子信息、互联网技术快速发展的条件下进行的。但是也要看到,信息化对工业化的带动还存在很大的问题和差距。信息化水平滞后、信息化和工业化融合程度不高,已严重制约了我国整体产业的持续、快速发展和增长质量的稳步提升。目前我国尚处于工业化中期的后半阶段,工业化的任务远未完成。世界信息技术的高度发达为我国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推进工业化和信息化融合,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提供了机遇。因此,新一代信息技术成为我国七大战略性新兴产业中极为重要的领域之一。


  转自:

  【版权及免责声明】凡本网所属版权作品,转载时须获得授权并注明来源“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违者本网将保留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的权力。凡转载文章及企业宣传资讯,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立场。版权事宜请联系:010-65363056。

延伸阅读



版权所有: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京ICP备11041399号-2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59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