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同一列高速行驶的火车,来到了转弯处,速度需要放慢,重心需要调整,从而为更长久的前行做好准备。
刚刚走过的一年,中国全速前行的经济火车渐渐放缓步伐、转移重心,更多考虑前行的最终目的。发展效率与福利公平、经济发展与社会进步、国家富强与个体幸福,在看待两者的关系上,人们的态度悄然变化,后者也被放置前所未有的高度。
经济增速是9.7%还是9.1%,财政收入是否将超10万亿元,数字的影响不像以往那么轰轰烈烈。人们更为关心,自己的工资能不能赶上CPI;也开始发问,个人税负是否有些沉甸甸?
财政收支中,用于保障改善民生的支出在大幅增加,有关部门的数据称,“公共财政支出中用于民生方面的支出占2/3”。然而对个体而言,“看病贵”“入园难”所带来的焦虑依然在侵蚀幸福感。
“十二五”的开局之年,民生的重要意义日渐凸显。从社保覆盖到扶贫标准,从调整个税到新增就业,从保障房建设到新农合医保,改善民生的政策措施不断涌现亮点。然而,中国所处的发展时期与历史欠账决定,民生保障依旧任重道远。
拉开大幕的2012年,民生诉求愈发强烈,政策重心愈发倾斜。
2012年,教育财政投入要达到GDP的4%,这一承诺终于有望兑现。但想起每年动辄几千上万元的入园费、择校费,相比他国年均增额达数百亿美元的全民教育投资,“压力山大”的父母怀有更大心愿。
2012年,中央财政将增补助资金,新开工保障房700万套,医疗财政补助标准提高至年人均240元,农村和城镇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将实现全覆盖。然而,纳税人同样在意的是,“该花的钱能否花出效益,该省的钱有没有省下来,该减的负担是不是还在”。
2012年,当经济在复杂局面中前行,当各项改革步入深水区,越来越多人已经意识到:国家要富强,更要藏富于民;蛋糕要做大,更要分配公平。
熊彼特说,一个国家的财政支出就是她的意识形态。帕金斯说,改革进程中应有明确的受益者。邓小平说,改革成败得失的标准,应看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
生存和发展、幸福与尊严、公平与正义,正是这些公民的基本诉求,描绘着民族的美好前景。新的一年,当“增长”缓行、“民生”加速,一个国家的宏大叙事才真正与你我相关,个人的福祉与未来也才更紧密地与国家命运相连。(舒静)
来源:新华网
转自:
【版权及免责声明】凡本网所属版权作品,转载时须获得授权并注明来源“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违者本网将保留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的权力。凡转载文章及企业宣传资讯,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立场。版权事宜请联系:010-65363056。
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