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税降了,洋奶粉咋反而提价


作者:白马非    时间:2012-01-29





  就在财政部宣布下调包括婴幼儿配方奶粉在内的730多种商品的进口关税的当口,洋奶粉却再掀涨价潮,惠氏高端奶粉平均每罐价格突破400元,和之前相比上涨30多元。统计显示,2011年最后一个月,洋奶粉价格普遍涨幅为10%。


  按照常理,进口关税下调,相应地应该会下拉进口商品的价格,为什么洋奶粉反而涨价了呢?


  一个最根本的原因在于,洋奶粉具有强大的市场话语权和定价权。外资品牌凭借其品牌自身、资金和技术等方面的优势,在我国奶粉尤其是在婴幼儿奶粉市场上具有垄断性地位,我国80%的高端市场被外资品牌占领,国产品牌奶粉的发展空间受到严重挤压。


  此外,消费者对于买贵的心理也是洋奶粉涨价的重要原因。奶粉主要原料国际奶源从今年8月份开始下降的趋势,奶粉配方原料的价格也在下跌。现在市面上的婴幼儿奶粉的毛利润普遍高达30%到50%。洋奶粉在我国高端市场的营销策略,即使关税进行了下调,消费者也很难买到实惠价格的奶粉。


  洋奶粉涨价后仍然能受到消费者的青睐,显示出我国内地乳业信心体系亟待重建。中国乳制品企业需要潜下心来重新建立信心体系,同时向国人证明国内乳制品产品的品质。


  而对于普通消费者来说,期待关税下调带来进口奶粉降价是不现实的。事实上,这些洋品牌早已通过别的渠道“自己降下了关税”。当前进口奶粉的平均关税税率达40%,具体关税取决于出口国和中国的贸易关系,很多向中国出口的跨国品牌会将出口的原料或产品放在与中国进出口低关税的国家生产。


  换句话说,洋奶粉成本主要由运费、销售、宣传推广费用、仓储费用等构成,在成本多元化的情况下,关税占比只是很小部分,且终端价格定价是基于其经营策略,关税下调只是令其得到更高利润。


  即使是除了特殊配方粉之外的全部婴幼儿配方粉均降税,对于终端而言可能影响也不过是浮云。


  以新西兰为例,根据新西兰与中国的贸易协议,十年内每年关税下降1%,目前新西兰奶粉到中国的关税已降至8%,但多个采用新西兰奶源的洋品牌及国内品牌,每年终端价格仍在两位数上扬。


  这种情况其实与很多行业类似,在国产品牌尚未赢得市场信心之前,不要对洋奶粉“自降身价”抱有太大期望,只有本土企业重新加入到消费者的“选择项”,才有可能“逼迫”洋奶粉回到合理价格区间。(白马非)

来源:消费日报


  转自:

  【版权及免责声明】凡本网所属版权作品,转载时须获得授权并注明来源“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违者本网将保留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的权力。凡转载文章及企业宣传资讯,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立场。版权事宜请联系:010-65363056。

延伸阅读



版权所有: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京ICP备11041399号-2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59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