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在创造防患于未然的大环境


作者:刘文嘉    时间:2012-02-07





  2011年的黄曲霉素事件和乳业新国标大讨论,将稍获喘息的中国乳企再次置于风口浪尖之上。新的一年到来,“喝上放心奶”成为普通百姓的愿望之一,而中国乳制品重新赢得消费者信任,也是民众对民族工业的普遍期许。只不过,这个愿望恐怕不是短期所能实现的,也不是仅靠企业就能完成的任务。


  由于“问题奶粉”事件时有出现,消费者对国产乳制品不信任,转向追捧进口奶粉,多个专供中国市场的假“洋奶粉”也“应时而生”,不但进口洋品牌保障无从谈起,还有以次充好之虞。


  企业不会天然地想做道德模范。在国内乳业过往经历的事件中,我们看见的是这样的解决思:公共安全事件出现,继而才是主管部门或监管部门介入,最后是修改或完善相关行业标准。这个解决之道,其实是很多公共政策形成的老路子。新的标准、新的方案、新的管理监督方式以回应公共事件的方式出现,带有明显的善后性质,而这肯定不是最佳的处理手段。只有对行业的日常动态进行及时把握,不断在实践中完善、修改既有标准和管理方法,投入大量精力完成健全行业秩序的基础性工作,才能对企业进行有效约束,形成行业内的健康生态。2011年,面对专家和公众对“乳业新国标”的质疑,卫生部在答疑的同时表示,正对新国标进行评价跟踪,并根据结果对标准进一步修订,农业部也开始着手生乳分级标准的制定,这种工作思路或可看做是对以往管理方法的调整。


  在国内乳业遭遇的历次风波中,并非没有独善其身的企业,但很明显,单个或几个企业并没有让消费者扭转对国产奶的消极印象。这说明问题不在小气候,而在大环境———有过硬的标准、缜密的监督、守土有责的意识和防患于未然的日常态度,才不至于让中国消费者在“进口”、“国产”两两相权的境地里徘徊。(刘文嘉)

来源:消费日报


  转自:

  【版权及免责声明】凡本网所属版权作品,转载时须获得授权并注明来源“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违者本网将保留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的权力。凡转载文章及企业宣传资讯,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立场。版权事宜请联系:010-65363056。

延伸阅读



版权所有: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京ICP备11041399号-2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59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