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我国化工不少子行业产能严重过剩,调结构、转方式任务艰巨,而另一方面,一些地区又出现了化工、特别是煤化工项目大干快上的景象。特别是在西部一些煤炭富集地区,在煤制甲醇产能严重过剩之后,又在煤制油、煤制烯烃、煤制天然气、煤制二甲醚、煤制乙二醇等新型煤化工领域出现了一哄而上的局面,这究竟是市场导向作用的结果还是另有“隐情”?
实际上,一些企业上化工项目并非情愿,其重要原因是为了获得煤炭资源。而按照当地政府要求,企业要想拿矿,必须对一部分煤炭资源就地加工转化。于是,就出现了企业为矿而“被化工”现象。而笔者担忧的是,由于煤化工项目投资巨大、技术要求高、安全和环保风险大,而且相关人才比较短缺,如果不做好充分准备,匆忙上马会招致较大风险,这种“被化工”现象需引起地方政府和企业的高度重视。
笔者以为,地方政府的做法值得商榷。从地方政府的角度而言,为了实现煤炭资源效益的最大化,为了追求地方的GDP和解决当地就业问题,以煤炭资源的出让为条件,要求拿矿企业就地上项目。这样做的结果,看似地方政府获得了一些眼前的既得利益,但由于有些地区环境的承载能力较弱,加之水资源十分稀缺,而煤化工恰恰对这两个方面的“杀伤力”较大,盲目上马问题不少。
由于煤化工的废水较难处理,二氧化碳等废气和废渣的排放量大,对环境构成较大威胁;而需要的大量淡水资源,不可避免会出现与人争水的现象。事实上,从西部一些地区暴露出来的问题看,有的地方盲目上马化工项目已经尝到了苦果,引起了较多的社会问题。
而“被化工”的企业也应该理性看待当前的煤化工热潮。就一些“被化工”企业而言,为了“跑马圈地”拿到煤矿资源,盲目答应地方政府的要求,匆忙上马煤化工的后遗症同样十分严重。煤化工技术含量高,对人才需求量大,然而由于国内煤化工方面的人才存在结构性短缺,不少已上项目因人才难招、难留而感到苦恼。
就其技术而言,一些项目的技术还不够成熟。比如煤化工对作为“气头”的气化装置要求较高,但目前已有的气化装置各有缺陷,运行过程不够稳定,难以满足大型煤化工项目、特别是褐煤利用项目的要求。同时,煤化工项目投资巨大,对安全、环保的要求较高,存在着较大的投资风险。俗话说,隔行如隔山,一个大型煤化工项目动辄需要数十亿、数百亿元,而一些业外企业没有从事化工生产与管理的经验,一旦出现重大安全、环保事故,后果不堪设想。同时,像眼下这样一窝蜂地上煤化工项目,市场风险也随时可能出现,一旦出现类似甲醇产品那样产能严重过剩的局面,这些“被化工”企业出现严重亏损的被动局面同样难以避免。
笔者希望这种“被化工”现象能够引起国家有关部门的高度重视,特别要在项目核准、环保评估、土地供应等关键环节上把住关口,以免出现后患。
来源:中国化工报
转自:
【版权及免责声明】凡本网所属版权作品,转载时须获得授权并注明来源“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违者本网将保留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的权力。凡转载文章及企业宣传资讯,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立场。版权事宜请联系:010-65363056。
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