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节已过,“用工荒”再次被谈起。种种“迹象”显示,过去那种地区性、局部时间段的“用工荒”正在呈现扩大化的倾向。缺工,已经成为一种常态。
与“用工荒”对应的是“就业难”。这让我们不禁疑问,既然劳资双方都有需求,为什么这种矛盾还存在呢?荒的是“技术”还是“人心”?
客观地说,“用工荒”并不一定全是坏事。它释放出了强烈的经济转型信号,一定程度上有利于倒逼新的发展模式的出现。目前,劳动力无限供给的时代一去不返,劳动力的价值要获得重新评估。这一现象告诉我们,加快转方式、调结构,走主要依靠科技和创新促进经济发展的道路,不仅是有效应对“用工荒”的一个重要途径,而且能够促进产业的优化升级。沿海地区,甚至不久的将来在中西部地区,都要“腾笼换鸟”,从低端、粗犷转型为高端、集约,从劳动密集型产业转型为高科技、高附加值产业,才可能实现可持续发展。
从企业本身而言,得民心者得天下。以青岛港为例。目前各地频现招工难现象,而在拥有2.4万多名员工、其中8000多名为农民工的山东青岛港,却呈现出农民工队伍“入港愿望大、稳得下、留得住、干得好”的现象。
青岛港对待农民工,始终坚持“一张单子开工资、一个平台保发展、一个家里知冷暖”,以确保农民工在薪酬待遇、民主权利、社会保障等方面的同等待遇和权益。青岛港的“黄金18条”、“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五不唯”人才观等都是我们行业其他企业可以借鉴的。
也许,面对“用工荒”,企业最应该反思的应是自身。□陈臖
来源:中国水运报
转自:
【版权及免责声明】凡本网所属版权作品,转载时须获得授权并注明来源“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违者本网将保留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的权力。凡转载文章及企业宣传资讯,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立场。版权事宜请联系:010-65363056。
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