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币国际化是中国从经济大国向经济强国的华丽转身,也是从贸易型国家向金融型国家的进化。当前,以人民币升值为动力的国际化战略效能几乎释放殆尽,人民币国际化需要新的制度安排,而最关键的是为人民币松绑,为人民币出海“减负”。
今年的两会期间,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把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范围扩大到全国,启动境外直接投资人民币结算试点,开展外商直接投资人民币结算业务。”与此同时,央行与财政部、商务部等六部委联合发布《关于出口货物贸易人民币结算企业管理有关问题的通知》,标志着人民币跨境贸易结算在全国范围内铺开,所有具有进出口经营资格的企业均可开展出口货物贸易人民币结算业务。这是人民币国际化战略的又一大进展,是人民币“出海”的另一港口。
自2011年8月人民币跨境贸易结算试点推广到全国以来,人民币在中国对外贸易结算所占比重已达10%,截至2011年年底,中国已与14个国家和地区签署货币互换协议,总规模达1.29万亿元人民币。不能否认,这是人民币国际化的重大进展。但客观而言,这些举措只是贸易战略的从属部分,人民币国际化需要一个相对独立的规划和路径安排。
人民币国际化战略的终极目标是实现中国经济的转型,更进一步讲是实现国家形态的转变,从一个注重增长率的贸易型国家到一个遵守契约、法治的金融型国家的转变。如果将人民币国际化仅定义为服务于对外贸易,那就有本末倒置之嫌了。
国际贸易是货币国际化的起点,但不是终点;贸易结算是货币国际化的推动力,但却不能成为货币国际化的目的地。假定人民币的贸易结算额与境外人民币存款的关系比较稳定,那么即使人民币在对外贸易结算的比重达到50%,境外人民币存款也仅为3万亿人民币而已。显然,贸易结算不足以形成比较庞大的境外人民币的“蓄水池”,在世界货币体系中也很难有所作为,所以人民币国际化不能单靠贸易结算这一条腿走路。
笔者看来,人民币的国际化战略,需要跨境贸易结算与资本项目下的自由兑换“双轮驱动”,而且资本项目的改革与开放是人民币国际化的内在需求。
近日央行调查统计司司长盛松成领衔的课题组撰写的一份报告认为,我国加快资本账户开放的条件基本成熟,并勾画了一幅“10年内中国资本项目开放的路线图”。由此可见,至少在央行内部开始酝酿资本项目的开放,而人民币国际化需要内外资本市场的融合,过度的资本管制无益于国内资本市场的发育。当然资本项目的自由化是一个趋势,而这并不意味着自由放任。
综上所述,笔者认为,人民币国际化的动力不能来源于对美元的升值,也不能仅仅依靠国际贸易推动,而是要依靠中国国内经济的活力、技术创新能力以及央行的信誉。为此,应循序渐进地拆除人民币身上的各种绳索,使其能够以独立而不是依附的姿态走向国际货币舞台。(孙兴杰)
来源:中国经济导报
转自:
【版权及免责声明】凡本网所属版权作品,转载时须获得授权并注明来源“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违者本网将保留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的权力。凡转载文章及企业宣传资讯,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立场。版权事宜请联系:010-65363056。
延伸阅读